“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一天、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也有“初一艾,初二糕,初三螺,初四粽,初五划龙船”之说,大同小异)莆田民间流传着有关端午节的这样的顺口溜。从中足见莆田端午节习俗的内涵极其丰富,时间跨度长。端午节在莆仙民间是一个大节,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皆有过节,兴化方言称为“五日节”,也是全国端午持续时间最长的。
初一做糕吃糕,是祈望早田丰收,生活节节高。大米浸泡后磨成浆,加入适量的糖和酵母。发酵后,倒入瓷碗中,放入蒸笼蒸熟,待冷却后从碗中取出。碗糕由于膨胀会凸起高出碗面,上面裂成几瓣,像一朵盛开的花,又像在笑。碗糕吃起来筋道、细嫩、鲜甜。
初二卷粽,既有祭祀龙神的含义,又有凭吊屈原的内容。莆田人包的粽子,以粽叶包糯米或者豆子以及蜜饯而成,用咸草或麻丝沿三个角扎牢,每五只为一摞,因为莆田粽子包着蜜饯所以不用蘸糖吃。
初三吃螺,莆田地处沿海,近海浅滩所产的小螺,形似麦粒,俗称“麦螺”。五月正是盛产麦螺的季节,颗粒又大又肥,味道好极了,而且清凉解毒,有益健康,因此家家户户都买来麦螺,煮熟剪尾,老幼吸吃,自得其乐。民间至今还流传美话,曰:“五月初三吸食麦螺,会增长脖子,医治短脖病。”
初四插艾,这一天清早,家家户户都在门窗上插艾草,是为了避邪。艾,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性寒温,叶子有香气,能驱蚊蝇,逐瘟神,禳病灾,保安康。市民还在大厅中张贴“钟馗”像,除鬼孽、保平安。据传说:唐朝钟馗学识深,武艺强,因为相貌丑陋,武举没有考中,自感无颜而撞死殿前的假山间,后来阴魂不散,夜夜溜闯殿院,太监洞察详情,禀报了唐明皇,皇上即命画工,绘画钟馗像,留在宫中除邪、护卫宫庭。
初五日,大地上的百草都散发出清香气味,沁人心脾。就连平日臭味难闻的“不伦栀”,到了午时也会清香扑鼻,甚至可以入药,治疗伤病。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到野外采集“午时草”(古时实为五味益身的青草药合成,叫五味草。)农村通常是将石榴连枝带叶、蛋草、枇杷叶、尖尾松柏枝叶、蕨类植物等几种青草捆在一起,还有大蒜、鸡蛋、鸭蛋,全部洗净,置于露天处“晒午时”,午后,装入大锅烧“午时水”,以备全家男女老少沐浴,用“午时草”擦身洗澡,以祈祛邪避灾。再以药草煮蛋,蛋吸入百味草中的药理性能后,人吃了“午时蛋”,能杀菌、消病、健身,又曰:“吃午时蛋能顶雷阵雨”,吃下可保六月间“打西北雨”不被淋湿而致“风气”。
初五忙了大半天,午餐吃碗莆田卤面那是必不可少的。小孩洗完澡,要在肚脐、脖子、耳朵、额上抹雄黄,以消毒祛病,祈保安康。大人还会为小孩穿上新衣,用五彩毛线结成一个蛋袋,里面装入“午时蛋”、蜜桃、粽子等,同金黄色的布绒小老虎、八卦图等吉祥物一起挂在脰颈上,垂于胸前,以避邪消灾。四邻小孩子,还会聚集在一起用囊袋装着的鸭蛋相碰,看谁的蛋比较硬,输掉的人就把鸭蛋吃了,胜负都开心。端午的太阳最具消毒功能,因此,家家户户都把装放衣物的木箱抬到日头下,展开曝晒,驱虫祛毒,过午之后方收起,在箱内放入数颗樟脑丸,久置可保香气袭人,不被虫咬。
有的地方称端午节为“女儿节”,莆田也有这个风俗。女儿嫁出后的头年端午节,娘家照例在五月初一备办过节礼物,诸如粽、蛋、桃、小绒虎、婴儿衫、小童鞋等等,用盘担送往婿家,让其欢度端午节,祈求吉祥如意,合家幸福。
龙舟竞渡,是最具特色的端午节活动仪式。莆田南北洋平原沟渠纵横,河面宽阔,是划龙船的极好条件。早在四、五百年前,莆田南北洋一带就有人开始造龙舟,端午节把柳枝干雕成的龙头,装在木船后面,龙舟下水前要举行“龙王祭”和“龙舟点睛”典礼。凡参赛的龙船,由道士上香禀告“龙王尊神”,主持者用红彩绸蒙上龙船的“眼睛”,并在“龙角”上挂上“龙灯”、花环、饼圈等。接着,龙舟在执事者的护送下,由长老用彩笔为龙舟开光点睛,使其成为真正的“龙”后,龙舟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震耳的爆竹声中下水,再进行龙舟比赛。以往民间几乎村村有龙船,一到端午节就划出去,比赛、娱乐,欢度佳节。龙船的样式有“鸡甲舡”、“齐头舸”两种,彩雕油漆,美妙绝伦。各村挑选勇壮青年,精心培训,技艺娴熟。在大沟面赛起龙舟,每每引来数万观众,云集河岸两旁,观看欣赏,大饱眼福。
黄石镇东花乡闰五搭桥亭也是莆田乡村过端午最富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那天,十里华灯竞开霓虹,数米高的华亭镶嵌在河畔,珠玉琳琅,五光十色,一朵朵璀璨美丽的礼花从亭中升至空中绽放,形成了“彩灯与琼楼齐辉,春水共龙舟一色”的华江胜景,令人叹为观止。不过闰五搭桥亭是不轻易上演的,只有逢闰五月才举行一次,时间跨度长。而闰五间隔有8年、11年,甚至19年才逢一次。上一次举行活动是在2009年。下一次闰五搭桥亭可能得在2028年大家才看得到了。 (时报记者 吴芹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