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端坐在方桌前。桌上,摆设着准备好的七种不同颜色的面团、一把自制的钢化玻璃刻刀、一把普遍剪刀,外加一把普通梳子。一块块糯米团,在他的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并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猪八戒、四大金刚、十二生肖便脱手而成。瞧着眼前如此完美、传神的面塑,众多围观的市民叹为观止。
6月14日是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在市群众艺术馆,记者看到了这一幕。为现场市民展现“捏面人”技艺的老艺人,是仙游枫亭斗北村的黄桂荣。这天,他是应市文化部门的邀请,来这儿展露面塑这项民间工艺绝活的。而他如此娴熟的技艺,着实令在场的观众拍手称绝。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汉族民间工艺品,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从宋代起,因妈祖成为女神,民间在祭祀妈祖时常用面塑制作人物,如八仙过海、十二生肖、鸟类、鱼类等作为进贡之品。因此,宋代仙游民间就有面塑技艺流行,面塑工艺以民间艺术文化传统方式,延续至今。仙游黄氏面塑工艺主要流传在枫亭斗北村、荷珠村、双溪村一带。黄桂荣是仙游黄氏面塑的第二代传人,他的面塑工艺奇特,造型生动,其工艺作品人见人爱,闻名四方。
今年已75岁的黄桂荣,从事面塑已有30多年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爱好艺术,喜欢捏泥人,一有空就拿泥巴来捏,终于练就了一手过硬的技艺。十里八乡的群众听说他会捏一手好泥人,纷纷慕名前来一睹为快,也有不少人向他讨要泥人。而他也开始将面塑技艺,作为自己养家糊口的手段。最初,他在学校门口摆摊,一尊面塑还卖不到5毛钱。
看着泥人取材便宜,成本低却能加工出招人喜爱的产品,黄桂荣更坚定了当初自己的选择,他尝试着进城找市场。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首批泥人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黄桂荣欣喜若狂,他第一次品尝到面塑带给他的甜蜜。
此后,黄桂荣经常在莆田、涵江、仙游城区来回穿梭着,也去了福州、厦门、深圳等大城市。在频繁的流动中,他赚到了钱,每天能有100元的净收入;也把黄氏面塑这项民间手工艺传播开,在街头,偶尔有陌生人叫得出他的名字,因为媒体上刊登有他的照片呢。
随着知名度的日益提高,黄桂荣的面塑技艺也逐渐被人知道,这不,2000年,他应邀去了马来西亚献艺;2006年,他应邀去了香港献艺。从2008年开始,每年农历3月23日妈祖诞辰日,他都应邀前往湄洲岛,根据妈祖故事,捏出相关的面塑和雕塑,为前往湄洲岛谒祖进香的台湾同胞,献上妈祖故乡特有的传统手艺。无论是在福建的泉州、福州,还是在香港、马来西亚等地,他捏出的面塑都成了抢手货,一尊简单的面塑,至少能卖到5-10块钱。他的生活开始甜丝丝的。
黄桂荣向记者透露,自己会用捏面创作很多种作品,以前主要捏传统的花鸟虫鱼,现在他也捏些新流行的动画片的主角,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什么的,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这也让他的面塑市场更加开阔。
黄桂荣的手艺吸引了远近的人,一些人慕名而来,向他学这门手艺。为了让自己的“捏面人”手艺后继有人,黄桂荣还经常出远门,带出了许多徒弟。如今,他的学徒分布在英国、意大利等地。
2006年他的儿子在香港开了店面,专门经营面塑生意。 春节期间,香港那边的生意特别好。一尊面塑能卖到38.8-388元港币。儿子催着黄桂元过来帮忙。连续六个春节,黄桂元都是在香港过的。
黄桂荣说,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虽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能走入艺术殿堂。这让他感到非常欣慰。作为老一代的“捏面人”艺人,他将一如既往地捏下去,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时报记者 凌明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