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探访莆田刘姓
【发布日期:2014-11-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

□燕子

刘姓入闽始于晋“永嘉之乱”,中原汉人南迁移民,其中就有刘姓。刘姓入莆最早在唐代。唐太宗大历四年(769),泉州别驾刘韶死后,他的儿子刘友扶柩归籍。途经莆田时正值“安史之乱”,刘友见莆田民风淳厚,就在今涵江保尾定居,把父亲葬在今西天尾镇三山。刘友尊父亲刘韶为入莆一世祖,其后裔称“涵江刘”。
刘友定居莆田涵江后,到宋朝时期,他的后裔登进士的有36人,曾有“一门三秘监三尚书,若虚两代五进士”的美誉。宋哲宗皇帝曾写诗称赞“试问江南谁第一,无人不道lsquo;涵江刘rsquo;”。刘韶15世孙刘晞,在福州任转运副使,后来回到莆田涵江保尾居住,自号高廊居士。他的后裔从十六代起分为沙坂高廊房、楼(刘)下大厅房、北郭刘炳房、西廊刘渐房四房。
明清时期,也有刘氏入莆。福州刘存后裔及闽西刘祥后裔也有迁徙莆田繁衍。但莆田刘氏主流仍为刘韶后裔,刘氏入莆后,子孙蕃盛,已成为莆田望族。
入莆始祖刘韶的第42代孙刘金莲研究刘姓已经10多年了。她告诉笔者,如今还住在发源地保尾的刘韶后人只剩下不到100人。这源于明朝时期,倭寇侵犯,刘氏族人纷纷搬迁避难,开始分布在全市其他地区。时至今日,埭头镇刘姓人口最多,有6623人,江口镇5239人,南日岛5201人。在江口镇刘氏族人聚居的西刘村,还有一座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刘公祠。这座祠是仿造当年涵江保尾刘氏宗祠建筑风格建成的,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姓族人各居一方,也沿袭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仙游度尾刘姓族人每年重阳节都要祭祖。祭祖所用的肉、香、烛、纸钱等祭品数量和样式严格按照族谱里的描述。祭祖当天,附近7个乡的刘氏子孙都会来到度尾刘氏宗祠,祭祖仪式由族长主持,当年度当地刘姓高考状元诵读自古流传下来的祭文。这个习俗从刘韶20代孙刘诚甫前来度尾开基后,子孙祠堂建成后开始传延。
巧合的是榜头镇横汾刘氏宗祠也有这样的风俗,同样在重阳节,附近4镇13乡的刘氏都要进祠堂祭祖。而江口一带的刘姓族人则保留着元宵祭祖的习俗。元宵节当天,游行队伍都要绕行到当地各祠堂、各房祖屋里,热热闹闹地举行庆典活动。
据介绍,莆田刘氏家族尊儒好学家风,对后代莘莘学子,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北宋末至南宋百年间涌现出三位尚书,被莆田刘姓家族尊为“刘氏三杰”。
礼部尚书刘政是刘韶第17代孙,是涵江楼下人。他年幼时处在民族危机重重的北宋末期,出仕为官时又处在金兵大举南侵的南宋初期。刘政遵照父亲刘用“世治尚文,世乱尚武,建功报国”的训示,从小习文练武,后来成为岳飞的得力部将,助岳飞打了30多场胜战。岳飞遇害后,刘政愤而辞官,回到涵江楼下。他看到当地居民饮水、灌溉农田,靠一条长而弯的水心河,还常淤塞,干旱时更是无水饮用,雨水泛滥成灾,就捐资带动民众疏通水心河,解决民众饮水问题,又引水灌溉涵江楼下、苏墩、刘埭、望江等耕地用水,当地群众为纪念刘政整修水心河,为他立碑称颂功绩,并把该地地名称为“刘下”,后来谐音成“楼下”,沿用至今。
工部尚书刘榘是莆田城关北门人,他是刘韶的第18代孙。公元1181年,刘榘中了进士,官任浙江嵊县县令。当时,江浙大旱,刘榘拨义仓米赈济灾民,得到宋孝宗嘉许,以政绩最好,应召入京,升官为朝奉郎。他一生仕途,大部分都在地方任上度过。他和他的父亲都曾在漳州当官,廉政的品德让漳州人感念。他关心百姓,体恤民情,他罢免四川鱼水税钱,为国分忧。死后,追谥为“忠肃”。
权工部尚书刘克庄是莆田城关人,他是刘韶第19世孙。宋理宗称赞他“文名久著,史学尤精”特赐同进士出身。刘克庄是宋代最大诗歌流派江湖派的领袖、南宋后期成就最好的辛派著名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收入《四库全书》。在莆田古今文人中,诗词成就最大也当属刘克庄。刘克庄的一生历经五朝,因才华横溢,忠君爱民,屡屡升职。但也因性格耿直,不畏权贵,在任职间平反冤狱,弹劾贪官,而屡遭人上书弹劾,导致多次落职。他痛恨当权者埋没贤能,写了《落梅》一诗以言志。不料被奸相以“讪谤当国”罪又一次被罢官,从此他与梅花结下不解之缘,写了130首咏梅诗词,以顶风傲雪的梅花,抒发他的高洁之志。
目前,刘姓在全国位居第4位,在福建排行第9名,是莆田第10大姓。在莆田各区县,都分布着刘姓的繁衍宗支。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