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义
这辈子,食荤也好,食素也罢,千万别食言。食言就是说话不算数,最让人看不起。为官食言失民心,为商食言失客户,为人食言失朋友。
“食言”一词,本来就源自说话不算数,它是由“食言而肥”一语演变过来的。据《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春秋时期鲁国有个大夫叫孟武伯,此人一向是前头说话后头摆手,言而无信,说话不算数,是一个光说不做之人,鲁哀公本来就对他不满,再加之此人与群臣相处时处处说话带刺,张嘴就是讥讽人,鲁哀公就更看不起他了。
有一天,鲁哀公请群臣赴宴,孟武伯当然也要参加。鲁哀公有个宠臣叫郭重,因为长得肥胖常常受到孟武伯的侮辱。这次当然也不例外,孟武伯借给鲁哀公敬酒的机会,又讥讽郭重道:“你长得这么胖,到底吃了什么东西呀?”一旁的鲁哀公听了,非常气愤,便代郭重回答说:“食言多也,能无肥乎!”群臣听了,都哈哈大笑,因为大家都知道,孟武伯一贯说话不算数,许诺的事情从来没有兑现过。孟武伯自己当然也知道鲁哀公话中的意思,弄了个大红脸,颜面尽失。他也算是自取其辱了。从此,“食言而肥”一语就流传了下来。
如果说“食言而肥”是对为官之人的讽刺,那“贾人食言”就是对商人的嘲笑了。有一天,一个吝啬的商人乘船渡河时突然掉入水中,他抓起一把漂浮在水面上的水草大声呼救,一个渔夫听到了,就划船过来救他。这个商人见到渔夫哀求道:“我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只要你救了我,我就给你一百两银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只给渔夫十两银子,渔夫就问他:“你不是说给一百两银子吗,怎么才给我十两?”商人回答说:“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呀,给你十两就不错了。”
有一天,这个商人渡河时又翻船了,再向大家求救时,上一次救他的那个渔夫忙对大家说:“他就是那个说给百两只给十两的人。”大家一听,知道这是一个重利不守信的奸商,都划着船走了,不一会儿,这个吝啬的商人就沉入水底淹死了。这个商人该是为自己的“食言”付出最大代价的人了,他为自己的“食言”而丢失了生命。
《尔雅》中对“食言”一词是这样解释的:“食,言之伪也hellip;hellip;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为伪,故通称伪言为食言。”这里的“食言”还是名词,泛指一切不兑现的假话空话。不过,后人用到“食言”一词时,大多是动词了,茅盾在《关于历史和历史剧》里写道:“荆轲既已成仙,自然不再管尘世闲事,而多诈的秦王既已过关,自然就食言了。”这里的“食言”与有些人常常挂在嘴边的“决不食言”的“食言”,都是动词,它和“食言而肥”中的“食言”一样,意思是把说过的话再吞回去,像吃东西一样,吃过就没了、就完了、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