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阳有风
【发布日期:2015-02-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陈海媛

《诗经》有风,风从文化来。
我读史书,在壶山兰水之间,邂逅莆阳文化,一瞥惊艳。细细探寻它的脉络,这块我所熟悉的土地,挟带它的厚重博雅,让我沉迷不已。
莆阳文化胚芽于闽越与中原文化的融合。莆阳在春秋战国时属闽越国,自古是蛮荒之地。在地方典籍里,直到秦朝,这里还是遍地瘴疫,巫风鼎盛,神鬼众多,属文明的化外之地,人民过着原始的生活,史称闽夷。秦朝建有闽中郡,开始有了大量的汉人往来。秦末,中原逐鹿,战火延绵,秦人的后裔、先秦遗民,纷纷进入闽地,建立家园。西汉设县后,闽中有长达300多年的安靖,少有战事,居住此地的汉人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原和江东汉人相继进入,与逃遁山林复出的闽越人交融。特别是西晋末期,外族入侵,永嘉之后,衣冠纷纷南渡。据陈寅恪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考证:南迁的士族有不同的迁移地点,上层氏族多迁至建业、江陵一带,继续过着奢靡放荡的都邑生活数百年,腐朽无力,于梁末,被消灭殆尽。而另外一些低层氏族如林、陈、黄、郑、胡、何、邱、詹等,他们有些进入了莆阳。这些来自北方中原的先辈们勤劳、质朴、务实,他们与当地土著平和相处,渐通婚嫁,他们带来先进的农耕文明,在莆阳的山海平原间安身立命,开枝散叶。闽越下湿之地,他们修沟渠,兴水利,疏河治水,耕田植桑,树麻纺布。这一时期,莆田的民间风俗渐渐成型。他们敬天法人,祭祀祖先,崇祀人鬼;他们修庙立社,讲究宗法;他们重视礼仪,婚丧嫁娶,皆有章法。同时,莆仙方言也逐渐成熟,它在洛阳古音的基础上,吸收了闽越土语,至今还留有“洛下书生咏”的遗韵。总之,在僻远的闽中之地,人们在无战乱中过着和平安靖的生活,继续保持着中原古风,勤俭持家,渐至殷实。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湖三先生”“开莆来学”,将儒家文教的种子在莆阳大地撒播,耕读渐成家训,农桑之余,课子读书,实天伦佳趣。各地多有书院,居家以读书为胜,乡野之中,常见饱读之士。晋末至隋,莆阳文化就这样默默地酝酿着,达数百年之久,它在等待厚积薄发的机会。
《易经》上说,文化是人文化成。孔子说,斯文不坠于地,人才是文化的传承。唐朝时,莆阳这一方土地,已是卓有教化。李氏入主神州,皇族有鲜卑血统,欣赏的是豪放不羁的热烈与华丽,但敦厚朴实的莆阳文化,还是在有唐一代的明经进士榜单上展现傲人的成绩,榜上有名者达21名之多。翁承赞更是位列宰辅,一时人才俊杰,山水生辉。平民女子江采苹也在唐朝的莆阳大放异彩,她从木兰溪畔的江东走入长安的御苑。这个女子美丽温婉,知书达理,长于诗文,通乐器,善歌舞,因才容德艺被唐玄宗封为贵妃,后殉节而死,赐葬祀庙,她是莆阳文化在唐朝开出的最美的花。一个女子,才德出于闺门,教化及于百姓,我们可以想见,当时的莆阳文化,又该是怎样的博雅鼎盛,文采流动!
唐末到宋初,安史之乱后,新一轮的乱世又拉开剧幕。莆阳又悄悄地隐于平静,这里不便的交通,把外界的粉墨登场隔绝于外,它退守于自己的节奏里。在耕作读书、亲族往来、婚丧嫁娶、乡礼和宗法生活中打发一世又一世的沉寂。这个古老的文明,在莆仙梨园的演绎里,固守着衣冠文物,默默地沉淀着,为下次惊艳绝伦的喷发而积蓄能量。
有宋一代,科举开始走向成熟,莆阳的子弟在大宋的精英舞台上,有过精彩的演出,进士人数达一千六百多名。最初是蔡襄横空出世,他登进士甲科,为官刚正,是一代谏臣。他以书法闻名当世。苏轼评论其书当朝第一,有翔龙舞凤之势。他官拜端明大学士,《宋史》之中,赫然有声。蔡京、蔡卞兄弟紧随其后,同榜进士及第。蔡京官至宰相,他虽以佞臣为史所恶,然以乡野之姿,一跃而居庙堂之巅,亦可想见当时莆阳文化的底蕴深邃。《宋史》之中,我们还有郑樵,他自小广读史书,出于对宋高宗不抵抗政策的失望,自绝科举之路,著书千卷,写下了600多万字的“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史学巨著《通志》。江山飘摇之际,面对南宋王朝无可救药的腐朽,书生化悲愤为疾笔,写史学文章,立志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留待异日,收获另一份郁郁华翠。而在民间,林默娘在大宋的莆阳沿海,行医救死,海上扶困,留下了美丽的故事,成了神。她慈眉善目里的温婉柔美,是莆阳文化的形象化身。我们还不应该忘记一个人——钱四娘,正是她,捐资散财,兴修木兰陂,以后的年代里,终于建成了这座惠及沿岸无数子民的水利枢纽工程,浇灌出了富饶殷实的南北兴化平原。这里水道纵横,良田在目,农业经济空前发达,并形成完整而相近的平原村落格局,人们在这里和睦相处,男耕女织,鸡犬声与读书声相杂。鱼米之乡让莆阳文化更添了一种从容和淡定。
进入明朝,莆阳出了五百多名的进士,林环、黄仲昭状元及第。在市区老街坊巷,还留有陈经邦的府宅,他官至礼部尚书。这座府宅历经风雨,至今还在古老的街巷里彰显着帝师的荣耀。如果说莆阳在宋朝出的是精英人士,那么,到了明朝,教育就真正的化及百姓了。在社会上,不少进士回乡后,报效桑梓,著书立学;民间捐资助学也蔚然成风,官学、私塾共举,史称“十室九书堂”。一时之间,教化普及,乡野多君子,“海滨邹鲁”、“文献名邦”,实至名归。
点检史籍,莆阳少机巧雄辩的华丽才子,而多敦厚笃学的博雅之士。莆阳之风,带着它初生时的朴实与厚重,传承不辍。至今我走过民居,还常可见到人家的屋上挂有“颖水流芳”、“九牧传芳”的牌匾,千年之下,人们依然记得自己的来源。时空进入快速运转的现代,莆阳早已褪尽封闭和保守,很多人走出了家乡,或求学,或经商,或务工。新一代的莆阳人依旧努力着,带着已融进骨血里的莆阳之风,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止。
祝福莆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