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春联史话
【发布日期:2015-02-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建如

“才听骏马踏花去,又见金羊献瑞来。”随着羊年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又贴出了一副副火红的春联,祈盼平安健康、幸福吉祥。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等,以工整、对仗、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除夕,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雕刻上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肖像,用于驱鬼压邪,祈福志庆。后来有人嫌画像麻烦,就干脆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钉在门的两侧。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有人考虑到春节猛兽“年鬼”害怕红色,于是将“桃符”板演变成红纸,再在纸上题写求神祈福等诗句,这便是后人所称的“春纸”。据《宋史·蜀世家》记载,由“桃符”演变成“春纸”,源自五代的蜀后主孟昶。公元964年除夕,孟昶与文人饮酒赋诗,他令学士辛宣逊在桃符上写两句古语献岁,辛宣逊遵旨题写后,孟昶却不中意,于是就亲自提笔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联语。这便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直到宋朝,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在明代开始盛行。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在春节贴春联。1368年明建都南京后,朱元璋传下圣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到了年三十晚上,无论官府民宅,到处都是大红春联。夜晚,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走到一家门前,见没有春联贴出,进去一看,原来户主是一阉猪匠,家中没人写春联。朱元璋来了兴致,吩咐笔墨侍候,随即提笔代写春联一副:“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到了清代,春联犹如盛唐的律诗、元代的散曲一样进入一个全盛时期,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和对联高手,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当时春联的种类已经很多,按照其使用场所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后来,春联还逐渐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贴春联的习俗也一直流传至今。
随着科技的进步,春联已不单单是手写的了,印制精美的各种春联大行其市。不过还是有许多人喜欢手写的春联,认为手写的春联更温馨、更有年味。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