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
青年时代的黄宝珍靓照
黄宝珍当年演出照
黄宝珍当年扮演的阿庆嫂
民国二十三年初冬,位于城内东黄里的一间黄姓祠堂里,随着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宣告了一个小生命的诞生。贫困的家庭,贫穷的母亲,注定这是个苦命的孩子。但是谁又能想到,正是这来到世间的第一声啼哭,十二年后唱响了莆仙戏天籁之音。
苦难童年
小生命的降临,并没有给贫困的黄家带来喜悦,而是多了一张吃饭的嘴巴。父亲体弱多病,母亲为了生计又是卖菜又是卖鱼,甚至给人家当挑夫。无奈之下,父母决定将婴儿送人。本来说好要送给一户山里人家,这事让一个亲戚知道,亲戚说山里生活苦,不如等周岁后送给她家做童养媳,一年后当母亲践约把孩子送去时,想不到亲戚家也生了个男孩。看着根本无暇照顾孩子的亲戚,母亲又把幼女抱回家,并承诺孩子十六岁后,一定用花轿抬着过去成亲。
莆田话称小为“丕”,小不点的丫头也就被大家亲切唤做“妹丕”,其实,小丫头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宝珍,这是个吉祥名字,若干年后,宝珍果然成了莆仙戏里的一块瑰丽“珍宝”。母亲喜欢看戏,每逢庙会都会拉着小女儿去看戏,自此幼小的宝珍迷上了莆仙戏,只要听说哪里有演戏,就会悄悄跑去看,戏没开演的时候,她还会钻到戏台后面看演员化妆。东黄里有个叫“腾芳”的女子戏班,小妹丕的一个姐姐就在该戏班扮演“仙子”(男主角),不到四岁的宝珍经常以找姐姐为由跑去戏班看排戏,看的时间久了,竟然把戏文给记住了。排戏过程中常有演员把戏文给忘记,一旁看着的小宝珍就会立即说出下面的戏文,惊人的记忆力让在场的大人们惊讶不已。
到了八岁的时候,父母送她上小学,这个小学就是现在的麟峰小学,当年的小学有个不成文规定,凡是东黄里的孩子可以免费从一年级上到四年级,接下的五年级就得交学费。妹丕自幼聪慧,直接从二年级跳班念起,到了快读完四年级的时候,有一天老师对她说:“回去告诉家人,下学期上学要交五斤大米来(当年学费以大米抵交)。”小宝珍一听,当场就哭起来,一路抹着泪花跑回家,因为年幼的她知道贫穷的家再也拿不出五斤大米。
小宝珍辍学了,幼小的她只能天天背着箩筐,拿起扫把去柴圩扫树枝。但是,从心底痴迷戏剧的她,仍然忘不了看戏,一听说哪里有戏,都会跑去看。有一天,看了“新共和”戏班演出的《王允献貂蝉》后,小宝珍找到扮演貂蝉的女旦天真地问道:“做戏能吃饱饭吗?能回家看母亲吗?”在得到女旦的肯定回答后,小宝珍就回家对母亲说:“我要学戏去!”母亲考虑了一下说:“做戏,还不如给人家当丫鬟。”刚好有个在县衙当官的想给姨太太找个丫鬟,有人便把妹丕给介绍过去,想不到那个官家很迷信,将小女孩生辰八字拿来推算,居然算出她的命里有克相,就把宝珍给退回来。母亲叹了一声说:“咳,你这孩子命太歹了,居然连丫鬟也做不成,那只好学戏去吧。”
为了女儿学戏,母亲带着宝珍一连跑了三个戏班,都因个子太小而被班主拒之门外。就在母亲一筹莫展的时候,在“新移风”戏班做戏的一个表姐向小宝珍伸出援手,把她带去见班主,不用说,班主看了小女孩后也是直摇头。戏班有个姓雷的鼓师说可以试试看,便取来一只鼓让她唱一段。那天小宝珍唱的是《吊丧》戏中的《望故乡》,这是一首难度很大的曲调,宝珍凭着她对莆仙戏的天赋,把戏唱得非常完美,令在场的人赞叹不已,想不到小小年纪的姑娘居然唱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因那天戏班董督陈兆俊不在,第二天他便叫小姑娘到他家里再面试。兆俊家就在城内金桥巷,小宝珍再次唱起《望故乡》,唱到动情之处还流下泪水,真情演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兆俊说他搞戏改工作多年,都唱不好《望故乡》,想不到一个小女孩居然唱得这么好。当即拍板收下小宝珍,还与她的父母签订契约,也就是“卖身契”,契约写明学戏人如有发生天灾病故、投河觅井,各无怨言,并用大米十担买断。第二天戏班雇佣挑夫挑米送去黄家,刚挑了三担,母亲就摆摆手说:“别再挑了。”她是担心收了这么多大米,万一女儿学不好戏那是赔不起。就这样三担大米把姑娘买断给戏班。旧社会称入戏叫“落棚”,这年她刚十二岁。
落棚学戏
入棚“新移风”戏班后,按契书约定,三年内只管吃饭,没有“开份”(戏班称发工资叫开份),对小宝珍来说,能三餐吃饱饭,她已知足。穷人家的孩子学戏就是认真,在戏班里宝珍做事处处耳精目快、头叫尾应,当年拜的是著名男旦黄金松(莆田人称“乌松”)为师,由于学戏天分好、悟性高,对戏里的事妹丕一点就通,一学就会。后来,小宝珍又多方拜师求艺,把戏班里的各种行当学得样样精,当然让小宝珍成名的还是她那副天生圆润的金嗓子。在乡村露天舞台上,她那悠扬的唱腔在旷野上无尽绵延,很远很远的都能听到。入棚两个月后,母亲思念爱女,得知“新移风”正在南门外浙江庙演戏,便萌生探望念头。当母亲一路走到南门入口处时,听到远处隐约飘来一阵悠扬的莆仙戏唱腔,母亲听了连连赞道:“好听,好听!”等她快步来到浙江庙戏棚前一看,才知道是自己女儿唱的戏。母亲不禁脱口说道:“原来是你这鬼丫头!还以为是谁唱得那么好听。”
有一回在黄石上演《海瑞祝寿》,扮演女主角的施姓女旦突然患病,无法上演,这下可急坏了班主。俗话说,救场如救火,班主想到了平时唱腔不错的小宝珍,就问她敢不敢代替主角上场,宝珍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说,敢!小不点的妹丕就这样顶上了女主角,她一上场,顿时让台下乡民一阵喧哗,这班主怎么啦,说好是由施女旦出演,怎么换成了个黄毛丫头?正当大家疑惑不解之时,戏台上传出略带童音的悠扬唱腔,一下子就把台下观众给吸引住,大家想不到一个小姑娘居然唱得那么好。一曲唱罢,台下报之一阵热烈掌声。
由于女旦因病一时回不了戏班,扮演女主角的重任就落在小宝珍身上,日子久了,她的盛名也就传出来。当时社会上一度流传着一句话,叫做“新移风,女旦仔”,意思是“新移风”里有个小女旦,唱得好,长得靓,于是只要有阿妹丕的演戏,路途多远的戏迷都会跑来先睹为快。戏班因此名声大作,戏单接连而来,那时候戏班演一场戏的报酬是大米三担,若是有妹丕出场,就会增加到六担。作为戏班台柱子,小宝珍身价倍增,原订契约写好三年后开份,班主怕人才被别人挖走,当月起就给小姑娘开了份钱。第一年工资是一天五十斤大米,有时候乡人看戏听得开心,还会额外再给小宝珍本人赠送大米一担。入棚才两个月多就拿开份,这在当时所有戏班中绝无先例。自此,因妹丕出名的“新移风”天天下乡演戏,在平原农村演出,乡民都会撑着溪船来迎接,而去山区只能自己爬山越岭前往。山里的村庄很偏僻,十几里路还见不到一个,演出之夜,远处村民都会打着火把赶来看戏,为的是争睹阿妹丕芳姿。每当演出结束,演员把妆都卸完,那些远道而来的山民还没走到家,他们手里举着的火把在山谷中隐隐闪亮,老远还能看到。
1949年8月,莆田迎来解放,旧戏班随之解散,宝珍也回到自己家。那年她刚好十六岁,母亲为了当年的承诺,决定用花轿抬着女儿去亲戚家成亲。作为新社会新女性,宝珍不同意当年的包办婚姻。为此,父母对亲戚家一直深感负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