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心系舞台七十载 缘定一生戏剧情 ——记莆仙戏传承人黄宝珍的戏剧人生 (下)
【发布日期:2015-03-2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黄劲松


1965年莆田县实验剧团演出的《沙家浜》

枯木逢春

新中国的诞生如春雷一声响,壶兰大地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1951年5月,为贯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县政府召集闲散各地的旧演职人员,组建起莆田县第一家名为“典型”的剧团。从此,昔日被人瞧不起的“戏九乞丐吹”翻身成为剧团新主人,宝珍也迎来她一生中的艺术青春,这一年她还不到18岁。
作为人民的剧团,演职员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提高,由衷感恩共产党的黄宝珍,把全身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演出中去,经常随团下乡免费演出,受到社员群众欢迎。那时候,只要听说是阿妹丕来演戏,全村人就跟过年一样高兴,呼朋唤友前来看戏。有一年,剧团上南日岛东岱村演出,正值捕鱼淡季,渔民马上驾船到海面,敲打竹筒引诱螃蟹出来,当剧终之时,一大篓的螃蟹也摆到了戏台后面。那时候的人们,看戏就要看妹丕的戏,只要她的戏演到哪里,戏迷们就会跟着跑到哪里。在新社会里,黄宝珍如鱼得水,她的演艺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1952年,“典型”剧团代表莆田前往福州汇报演出,当年省文化局陈虹局长看了黄宝珍演出的《千里送京娘》后非常满意,直夸京娘演得好,还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才是你们莆仙戏的特色!”当他听说剧团名称叫“典型”后,说这个名称不够谦虚,人家还以为你们剧团最典型,还是改名叫“实验”剧团吧。局长一句话,让“典型”剧团摇身变成“实验”剧团。
1954年春天,“实验”剧团以《瓜老种瓜》、《瑞兰走雨》等传统剧目,参加晋江专区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会演获得成功。华东戏曲研究所赵景深教授专门来到莆田,对莆仙戏剧种进行研究。这一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戏曲观摩会演上,年仅20岁的黄宝珍扮演《琴挑》中的陈妙常,获得演员二等奖。在大会推荐下,宝珍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年底当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一届委员,是这一届最年轻的一位委员,受到社会关注。
1956年9月,黄宝珍和他人合作灌制《吊丧》、《米烂思妻》、《瑞兰走雨》等莆仙戏唱片,由中国唱片公司发行,这是莆仙戏第一次被灌制成唱片。1957年3月,宝珍被评为高级知识分子,同年5月被选派参加华东戏曲讲习会,有幸与著名戏曲家严凤英成为同学。1965年,她开始担任“实验”剧团业务副团长,同年5月,宝珍再次被派往上海进入“社会主义学院”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学习。回莆后积极参加演出《沙家浜》、《红色风暴》等优秀现代剧。

寒冬岁月

正当黄宝珍的演艺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遭遇了一次寒冬。昔日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演艺精英,今天却成了阶下囚。宝珍欲哭无泪,这苦难日子何时是个尽头?
那时,她甚至想到了死,只有死,才能摆脱人间的一切痛苦。于是试图用一条草绳结束自己生命,想不到脆弱的绳子一样承载不了她的苦难人生,绳断人坠。看来阎王爷早知道宝珍沉冤定有昭雪之日,不忍让她轻生。
接下黄宝珍被带到黄石精神病院继续关押。有一天心魂不定的妹丕阴差阳错来到厕所前,面对眼前的大粪坑,纵身就要一跃,忽然,一个疯子飞奔过来从身后拦腰抱住了她。“疯子,快放开我!”一个快死的人还要遭疯子的搂抱,宝珍感到羞辱。“我不是疯子,我是被人逼疯的呀!”哦,疯子原来并不疯,也有见义勇为的时候。宝珍眼睛一酸,泪水禁不住就滚落出来,阿妹丕又到阎王殿前走了一遭。
后来,黄宝珍被分配去养猪,整天守着臭气冲天的猪圈,难友们戏称妹丕是“落难千金遇上猪八戒”。这猪一养就是两年。1969年冬,“实验”剧团宣布解散。本来指望通过好好劳动改造,争取早日重返戏台,这剧团一解散,彻底打碎了她的梦想。宝珍本是现役军官家属,照理说她早该随军去部队,只因割不断舞台情缘。在重返戏台的梦想彻底破灭后,1972年,宝珍终于随军去福州改行当工人。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戏剧家,一旦离开舞台,她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

大地回春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祖国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文艺春天。
阿妹丕,一个当年家喻户晓的响亮名字,莆仙人民没有忘记她,昔日的同仁也一再呼唤她重新出山。此时的宝珍因在福州上班无法脱身,其实一颗炽热的心早就飞回家乡。
1979年,文化部为抢救地方戏剧文化,指名要福建的黄宝珍唱段录音(同时录音的有梅兰芳、周信芳、常香玉等名家)。这下她再也坐不住了,以腰部受伤为由从福州袜厂提前退休,赶回莆田参加莆仙戏唱段的录制。录音现场就在蒲星堂礼堂内,为了保证录音质量,特地选在半夜后进行,录制的唱段有《百花亭》、《米兰思妻》,黄宝珍圆润悠扬的唱腔依然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回到家乡的第一次演出,是莆仙戏一团演出的《米烂思妻》,地点就在人民戏剧院,演出那天戏迷们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戏、连演三场,场场爆满。戏迷都说,看戏、听戏,还是听阿妹丕的戏过瘾。有位戏迷年轻时听过宝珍的《望故乡》唱段,后来去了台湾,这位戏迷一直忘不了妹丕的优美乡音,晚年从台湾回莆田后,通过友人终于找到黄宝珍,了却老人多年心愿。
为了让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得以保护与传承,重返家乡的黄宝珍无暇顾及远在福州的丈夫和孩子,与戏剧界老前辈积极筹建莆仙戏艺校。第一年便招收三十多个学生。她一手培养的6名“闺门旦”,半年后在参加《脂肪虎》的首场演出中崭露头角。从此带徒授艺成了她晚年艺术生活的重要部分,至今还担任着省艺校莆田戏曲班顾问。1984年,莆田市举行莆仙戏汇演,青年女演员王少媛在参加演出的《晋宫寒月》中崭露头角,作为评委,黄宝珍对少媛演出十分肯定。她当时说了这么一句话,谁说莆仙戏后继无人,这不就后继有人了吗?宝珍是这样评价少媛,说她的唱腔很完美,甚至超过妹丕她自己。她的这个评价后来得到检验,若干年后,王少媛凭她精湛的演技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2008年,由黄宝珍演唱的歌曲《妈祖女神应笑慰》,搭上“神州七号”飞船升空唱响天籁之音;同年,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仙戏传承人。2011年,77岁高龄的黄宝珍如愿加入共产党,成为莆田市高龄入党第一人。
如今黄宝珍从艺已经整整七十二周年,她说:“艺术是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到了迟暮之年,我对它依然情有独钟。”为了莆仙戏后继有人,她以满腔热忱投身于莆仙戏传承。就在前不久市文化局举行的莆仙戏师带徒仪式上,82岁高龄的黄宝珍还一口气认下了三个徒弟。 (根据黄宝珍口述录音整理)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