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
北宋年间,黄石定庄村发生一件离奇事,一位九旬老翁满头白发渐渐变黑,还长出一口新牙。罕见的返老还童现象在乡间广泛传开,大家都说,那是老人家平时布功行德所得善报。这位老者就是定庄村大户人家林国均,大家都亲切唤他“回年公”。
相传林国均是个勤劳简朴的农民,种地做豆腐是他的本分。有一天他在村外挖地,刨着刨着,居然给挖出一口粪池状的水坑,国均继续往前刨下去,接连挖出了十八口水坑来。看着眼前金光闪闪的水坑,国均感到很奇怪,这地块里怎么一下子就涌出了这么多水坑?疑虑之下,他用大瓷碗淘了满满一碗清水带回家去,他想,用这水做出的豆腐或许会更白嫩吧。
国均回到家后,顺手把碗摆放在豆腐架上,转身又干活去。这时,同村郑家一个叫朱氏的丫环过来买豆腐,当她看到放在豆腐架上的大碗时,眼睛顿时一亮,这不就是一碗金灿灿的金子吗?“哎,国均兄,你怎么把金子放在架子上呢?”国均一听犯傻了,那明明是碗清水,哪来的金子呢?原来,莆田有句老话叫做“财找主”,意思是说,财宝会认主人,当遇到主人后,这财宝就会现出原形来。这朱氏丫环本是命里带财,所以在她眼里看来,满碗的清水也就成了金子。国均当然不知其中玄机,马上把朱氏看见金子的奇事告诉母亲,母亲听了心里想,这丫环能看出碗里的金子,说明她有富贵之命,于是赶紧央求媒婆找郑家说亲,把朱氏丫环给娶回来成亲。说来也奇怪,这朱氏丫环一过门,那十八粪池的清水也就全变成了黄金,国均连夜把十八粪池金子捡回家藏起来,一夜之间成了富翁。这就是一直流传当地“回年公捡十八粪池金子”的神奇故事。
话说国均致富之后,没有忘记以前的苦日子,不但保持勤俭朴素作风,而且乐善好施,凡相邻有贫困者,必取资财遣人投暗中助之。当年修建木兰陂,国均积极参与捐资,那天捐款人全集中在陂头上,捐献多少以敲钟为记,敲一下就是捐一万。大家让年纪最大的国均先敲,国均心里高兴,一口气就连敲了十三下,旁边看着的人提醒他说已经敲了十三下,国均听了,手里的槌子又敲了半下,这样国均认捐总额达十三万零五千,被列为第四功。
据有关水利资料记载,熙年八年(1075),木兰陂第三次筑陂开工,由于工程浩大,动工不久李宏就感到财力难支,当时兴化平原之南洋的“三余七朱陈林吴顾”十四家大户,获悉后慷慨捐资达七十万余缗。陂身筑就后,为灌溉南洋万顷田野,开凿沟河占去大量农田,在一路开挖中,凡遇到十四家的田地均无偿捐献开凿。国均一人就捐献私田三百三十八亩,至今他的塑像还供奉在木兰陂纪念馆里。
古时候的乡村交通条件非常落后,从黄石定庄到城里,走的都是坑洼不平的田间小道,若是遇上雨天路滑,更是难以行走。有一天国均夫人对丈夫说:“子孙自有子孙福,咱们现在有花不完的金子,还不如把这些资财拿来铺路筑桥,造福一方百姓。”国均愉快接受夫人建议,决定修筑一条从定庄通向城里的青石板路。工程开工后,国均是一路遇田买田,遇沟造桥,这石板路一直铺到白湖渡(即今阔口),便架起大桥,当年造桥碰到不少困难,筑了三次桥墩都被海潮冲毁。后来国均往海里丢下一个金元宝后,才把海潮给镇住,建好的大桥就叫“熙宁桥”。如今旧桥仍然安在,新扩建的阔口双桥就从旧桥两旁跨越,当你站在阔口大桥边上,还可以看到夹在两桥之间底下的旧桥雄姿。
据说当年熙宁桥建好后,国均所捡的十八粪池黄金几乎耗尽,但是距城里还有两公里的石板路尚未铺就。就在他财力不支的时候,国均在城郊的十二家亲戚及时伸出援手,才把石板路一直铺到城里东门兜。整个工程共造石桥九座,铺就青石板路长达二十多里。当年的筑路工程竣工后,城郊十二家亲戚为国均举办庆功酒,面对盛满美酒的金杯,盛情难却的国均连饮十二杯。当晚他连夜赶回定庄,刚走到长留亭,便酒劲发作醉倒在桥上,顿时天空出现五色光,把桥头照得通红发亮,附近乡民看见红光以为是火灾,纷纷跑来扑救,待赶到桥头时,才发现是国均醉倒桥顶。从此这座桥就叫做“火烧桥”。而这条长达二十多里的青石板桥建成后,也就成了旧时广大乡民进城的主要通道。
林国均不但乐善好施,还捐资创建“红泉义学”(即今黄石文庙),聘族侄林光朝为师,置义田用以资助四方从学之士。他的义举传到京城,皇帝赐他金银锁项,封他为“转运副使兼劝农使”,并准他在故里定庄建造“濯缨亭”。他的族裔尊称国均爷为“回年公”,南宋名相陈俊卿亦为其书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