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在广泛刻制和使用糕饼模的几百年历史中,人们用糕饼模具制成的饼、糕、粿、粑以及其它糕点,主要是作为祭品、礼品、食品使用的,这就使得糕饼模本身具有了丰富的文化涵义。人们会把自己手工制成的饼、糕、粿、粑以及其它糕点,作为祭品祭祀祖先;或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好友。在家乡的模具纹饰中以莲蓬和鲤鱼纹样为多,寓意多子多福。雕刻艺人们还常常在鱼或莲蓬图案上加刻上囍字或吉祥话语,而使用者则会在各种糕点上点上鲜艳的红色。在清代,家乡的糕板(版)上,人们喜欢刻上“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平升三级”的吉祥字样和纹饰。这样的模具,常常在孩子生日、上学、升学以及参加重要考试时使用。
还有一种是七夕节使用的“型糕”(莆田方言,即用一个方型模具印出一个个形状各异的糕点)模具。用饼模或糕板(版)印制“型糕”,家长们在米粉或糯米粉中加入白糖等食料,再用“型糕”模具印制出鱼形、花形、叶形、葫芦形、莲蓬形、元宝形、桃形、佛手形的米食“型糕”,蒸熟后又点上红、黄、绿的颜色,作为礼品送给亲朋和邻居的孩子,“型糕”变成了孩子们的喜爱食品,一幅其乐融融的生活风景画尽在眼前。
据了解,我国南北方民间的糕饼模具在用材、形状、纹饰和使用方式上多同少异甚至大同小异,呈现出糕饼模具跃然横跨于面食和米食两种文化之上的生动景象。例如,在南北方民间的糕饼模中都有“春”字模具的使用。据对清宫糕饼模具的记载,每逢一年“立春”节气的到来,宫廷和民间都会认真地使用带有“春”字的糕饼模具制作点心,用于祭祀。又如,南北方都曾大量地使用“鱼模具”,其中既有单个鲤鱼或金鱼的模具,也有双鲤鱼或双金鱼的模具,表达着对多子多福和子嗣腾达的祝福。
“红团印”、糕饼模具上对吉祥文化的具象和精神追求,是家乡祖祖辈辈因为倾注吉祥祝愿而在糕饼食材和吃法上形成的文化凝结。感受着传统糕饼模具流淌着的强烈的草根性气息、神秘的雕刻技艺和浓郁的民俗文化味道,我们会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莆田民俗文化宏大的历史面貌和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