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探寻南少林(中)
【发布日期:2015-07-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戴义龙

其实,在确认莆田西天尾林山林泉院为南少林寺之前,许多有心之士根据传说及典籍所载的南少林寺出“福建莆田县”这一说法,就已经开始查找南少林遗址所在。人们发现从莆田江口镇的石狮村沿萩芦溪溯流而上,经院里村,直至萩芦镇的梅洋村,这一带自然风光秀丽,古寺林立,约有二三十座寺院。这些寺院多多少少都能找出一些与少林寺或反清复明有关的依据。
如位于江口镇石狮村的西来禅寺,创建于五代天祐年间(公元905—907年),原名麒麟山来音寺,至宋祥符年间圮为平地。清初游僧云岳和尚云游至此,见地势巍峨,山水清幽,即发愿募建,改麒麟山为嵩山,内供达摩祖师神主石碑曰“西天东土宏宗阐教祖师”,因达摩自印度西来,改来音寺为西来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学者罗炤先生在福建考察南少林寺遗存情况后,发表《莆田嵩山少林寺考察记》一文,文中表达了这样的疑问:“江口西来寺原称麒麟山,从来不称嵩山,为什么建寺于北宋年间的西来寺在顺治十年云岳和尚重修此寺时命名为lsquo;嵩山西来寺rsquo;?云岳和尚来自何处?现在尚未发现有关史料,希望有心人深入寻找。”
又如萩芦镇梅洋村的兴隆寺,创建于清朝初年。据当地传说,明亡后有三十六位反清复明的将军,削发为僧,为躲避清兵围剿,退至山区腹地,在梅洋村后垄附近驻扎。后因人告密,被清兵追杀,围困于山坳之中。三十六位义士不想受辱而死,最终刎颈自杀。当地村民嘉其德义,收其骸骨,葬于梅洋山寨旁,因不知这三十六位义士的姓名,仅知其中有两位姓佘、姓施,因立墓碑曰:“三十六位佘施将军之墓”,当地村民也称之为“无名和尚墓”。后来又在墓旁建兴隆寺以纪念三十六位将军,寺的正殿中祀奉三保法相,而左右两旁则分祀这三十六位将军。据说,每当风雨交加之夜,村民还能隐隐听到厮杀之声。
认为南少林在莆田,最有力的证据是各种典籍记载。
1、清末尊我斋主人所著《少林拳术秘诀》称:“斯时国内有两少林,一在中州,一在闽中。”中州即河南,而福建自古称闽,区分为八闽,闽中是指从福州、福清、莆田、仙游、泉州这一带,而莆田是闽中的中心点。
2、清末民初徐珂《清稗类抄·天地会》载:“谓在福建福州府莆田县九连山中之少林寺,地至幽邃,人迹罕至,伽蓝堂有塔耸峙林间,规模极庄严,相传为达摩尊神所创建。寺僧诵经之暇,恒究心于军略武艺焉。”
3、陶成章《洪门历史》记载:“五福易服潜抵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少林寺本在河南登封县少室山,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陶成章是清末民初革命家,反清义士,光复会创始人,曾两次进京刺杀慈禧太后而未果。清末革命者与各地帮会联系密切,如陶成章自身就曾加入洪门致公堂。陶成章熟悉洪门历史,他所记载的“福建莆田县九莲山少林寺”和“福建少林寺是河南少林寺之支寺”不会是空穴来风,应该是渊源有自。
4、日本·平山周的《中国秘密社会史》则称“少林寺在福州府浦田县九连山”。福建没有“浦田县”,因而后人推断“浦田”应当是“莆田”的误传。平山周是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同志,他曾深入中国社会底层,调查研究中国各帮会的渊源流传、组织结构和主要历史事件。
5、邓子琴《中国风俗史》记载:“天地会始于福州府莆田县九莲山之少林寺,寺中有郑君达者,随康熙征西藏有功,不受职。陈文耀、张近秋等,潜而火焚寺,生存者五僧,号前五祖。五僧后斩张近秋,近秋士兵反追,有五人救之,号后五祖。是时,有陈近南者,因而创教,其宗旨不外lsquo;反清复明rsquo;。相传彼等与官军作战多次,其后失败,遂散党徒于四方,暗图恢复。三合会亦即天地会。”郑君达,康熙十三年进士,祖籍西天尾,官至游击参将。
6、《河北文史资料》编辑部编印的《近代中国帮会内幕》一书多处提及“莆田九连山少林寺”与郑成功反清复明的联系:“为了发展大陆上的反清秘密组织,郑成功派原洪英旧部蔡德忠等五人化装至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投方丈智通为僧。此五人在洪门尊称lsquo;前五祖rsquo;世传洪门的祖师是和尚。”
7、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康熙十三年(1674)三合会成立,三合会或称天地会,或称三点会。支派有清水会、匕首(小刀)会、双刀会等名目。相传创始人是福建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和尚(明末义士多削发为僧)蔡忠德、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五人,称为前五祖,湖广义士吴天成、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林永超继续入会,称为后五祖。入会誓词有:lsquo;如天之长,如地之久,历千万年,必复(报)此仇。rsquo;所以又名天地会。hellip;hellip;会众自称洪门(隐洪武字及朱姓),共同宗旨是反清复明。各人默诵诗句道:lsquo;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复仇日,誓灭清朝一扫空。rsquo;各地设立支部名称多用水旁字,如江彪部、洪麝部等,所以又名三点会。会内组织设公所,公所第一头目称总理、大元帅或大哥,第二头目称香主或二哥hellip;hellip;”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