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丰敏
林光朝所代表的艾轩学派对南宋时期闽地的贡献是什么呢?史载,宋绍兴九、十年间(1139—1140),林光朝由钱塘返莆,开门教授。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于黄石东井“红泉宫”办“红泉义学”,供馆谷给四方来学的人。各地从他学习的每年不下数百人,被称为“南夫子”。其间,曾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书院”讲学,教学时间前后达二三十年之久。《宋史》称:“南渡后,以河洛之学倡东南者,自光朝始。”遂衍生出延续数百年的闽中重要文化流派红泉学派。
但从他的言行来看,如王阳明的湖湘文化一般重视躬行实践的传统,特别强调行的作用。比如林光朝率先垂范,“行古道,言动必以礼”,“事亲孝,御下仁,行己恭,执事敬,勇于义,审于思,凡其一言一动,皆足为时取式”。宋嘉定年间直秘阁修撰陈宓在《艾轩先生文集序》中说“先生行古道,言动为时取式。教授生徒,非礼不行,四方翕然向应,来学者亡虑数百人,道尊德盛”。又说他“无田无宫,以遗妻子。独富于书,至死不释卷。故其文森严奥美,精深简古,上参经训,下视骚辞,他人数百言不能道者,先生直数语,雍容有余,非学博识高,义精理到,能如是乎”。
由以上这段文字再次见证他对于理的认识更倾向心学,同时重视躬行实践的传统,强调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莆田本地作家林煌柏发表过一篇文章《百担有书行李重,十金无产橐中贫——理学名臣南夫子林光朝述评》,列了五点讲述林光朝的主要事迹。现将这五点内容简要转摘如下:
第一坚持原则,忠言极谏,不顾自身安危;看到殿中侍御史“掌谏诤言事,纠弹朝会班次典礼仪节”。林光朝全然不顾自身安危,奋然向皇帝提出忠谏,即《缴奏谢廓然赐出身除殿中侍御史词头》。
第二勤政爱民、关心民生,充分考虑老百姓利益,林光朝体贴民瘼,知道盐政为民命之所系。曾上奏《广南两路盐事利害状》,提出两全其美的办法,缩小地域的贫富差距,并远谋深虑,指出“广南西路从来不立义仓”,因之建立“义仓”,以备不虞之测。
第三急公好义,勇于担当,确保一方平安。淳熙元年(1174),林光朝在广东任上遭遇“茶寇”,来势凶猛。皇帝下诏:光朝为转运副史。林光朝认为“茶寇”势力正嚣张,就留在军屯中没有离开,督察二将拦击敌人,将其连连挫败,“茶寇”惊恐,连夜奔逃。皇帝听说后高兴地说:“林光朝儒生,乃知兵耶。”遂加官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兼太子左谕德。
第四教书育人,启迪后贤,为理学薪火相传做贡献。林光朝亦可称为帝师。淳熙四年(1177),皇帝巡幸国子监,命林光朝说《中庸》,皇帝听后大加赞赏,当面赐金鱼袋和紫色官服,后拜任他为中书舍人兼侍讲。
第五高风亮节,两袖清风,堪称莆阳廉吏楷模。林光朝“居高官不贺权倖,遇乱辙以身当,内诏不肯曲殉”的人格魅力,影响过朱熹、杨万里等一批人。朱熹曾言:“吾少年过莆,见林谦之、方次云(翥)谈道,极其精细。及再过,则二公已死,更无一人能继矣!”后来对刘克庄也起到思想启蒙作用。刘后村谓其:“高处逼《檀弓》《谷梁》,平处犹与韩并驱。”他对东南理学传播和后世提供了一个实践的范式,深为历代各地民众所景仰。至今在广西、浙江、福清、东峤等地,建有林光朝祠庙。
对于一个学者的了解,及其学术的研究,对于现当代的思想和教育具有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也有重大启发意义。比如学校教育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考试。这些考试让学生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知识的记忆上。过分追逐知识的积累,而非创作创新,知识将变得僵化。这就是林光朝为何不著书的缘故,因此深以为南夫子是圣人!
心学认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这就是林光朝为何不著书的原因,也是我们当代人要向他学习的珍贵之处。少著书多实践,学习知识不是唯一目的,如何修身做人才是学习正道。所以释迦牟尼、六祖慧能、孔夫子、孟子、老子、庄子、周敦颐、陆九渊、朱熹、林光朝、王阳明都是知识的实践家。仅仅靠书本学习,没有自身体验过,如何确认这条道理是正确的,又对自身适用呢?一条道理用在不同人的身上的结果是不同的。所以实践比考试更重要。
“力行”是为学的最高境界,学习知识也是以行为主,言次之,教人最末。
最后用林光朝的话作总结:“不专于词章为进取计。盖以身为律,以道德为权舆。”从而将其圣贤之道具体化,诸如“事亲孝,御下仁,行己恭,执事敬,审于思,凡其一言一动,皆足为时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