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杨莉
我一直认为,味蕾深处能制造一个天堂,最是那一咬而下的惊艳,能化作无数翩飞的翅膀,引人直飞入伊甸园。
走街串巷,路边偶遇到一个糕点铺,总是会忍不住上前看一看,柜上摆放的一个个糕点都像精心装扮好的美人,待着挑选。每一种糕点都是岁月和手艺共同交织的宝物,绿豆饼这样的大众情人几乎遍布全国,然而口味却是千差万别,承载着不同人的美味记忆。而有的糕点却是只有一地才有,交织着一地的风土民俗,离开了这一地,它的形连着它的魂再也寻不见了。
枫亭糕,就是这样的宝物,名字里就已经深深镶嵌上地名,和这个地方相偎相依。枫亭是莆田仙游县一个古老的镇,是我的半个家乡,漫步在镇上狭窄的小街道上,闻着空气中若隐若现的香甜气息,很容易就寻到制作这种糕点的家庭作坊。作坊通常都不大,现做现包装之后现卖,用纯糯米粉为原料,拌上白砂糖粉末,再配上花生仁、芝麻、蜜枣等原料,干蒸熟之后,切成四方块,用薄塑料纸包装好,印着“枫亭糕”字样。它深受莆仙人的喜爱,逢年过节更是供不应求,人们用来敬佛祭鬼或招待亲友,小小糕饼,载着别样的民俗风味。
对于在异地长大的我来说,和这个糕点的邂逅则显得迟到了些。吃惯了外形精美的西式糕点,第一次看到它朴素甚至有点“土气”的包装,丝毫没有动心,再看到中间的那层类似被人们常调侃的“五仁月饼”的馅,更是对它的味道没有了期待,以致于舅公赠送的一大袋枫亭糕在家里一直放到了过期。事实证明,对于任何事物,你没有去亲身体会,就不能下任何定论。
直到某年中秋翻山越岭回到小镇上过节,外公买了一个枫亭糕给我解饥,刚刚蒸好的糕点还带着温热的触感,卸下外面的塑料包装,一咬而下,一瞬间,只感觉一种幸福感兀自升腾起来。上面一层洁白的米糕还带着糯米的温润清香,中间的馅就将花生蜜枣交织的香甜赠予了味蕾,唇齿合奏间是一种饱满的韧劲,只有用最实在的原料才能制作出这样有弹性的馅,而不是软塌塌、细散散的粗制滥造,一口接一口,都能感受到制作者手工上的用心,远不是工厂里流水线上制作的食物可以比拟。甜味不淡不腻,恰到好处,正好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如果能配上一杯清茶,或是一个交谈的老友,一轮徐徐落下的残阳,就让人感觉恍如身处天堂了。
从此与枫亭糕二见钟情。枫亭这个故乡和枫亭糕捆绑在一起,寄托了另一种相思,后来才发现不只是我一人,品尝过它的外地人、在外地的甚至在大洋彼岸的莆田人都常常思念着它的味道,驰名海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上个月有一天,外公到福州休养半个月,来看我时就提上几斤重的枫亭糕,原来他一直记着我第一次品尝它时赞不绝口的样子,于是临行前跑到他认为味道最佳的那家手工作坊购买。
可是那一天正值农历十五,正是枫亭人需要备上糕点做节用的日子,于是七十多岁的他排着长长的队伍,为了买给我的小小糕点,等候了一个多小时。当然这些都是我从他的只言片语中才得知,一时觉得手中的糕点更增重了几分,再咬一口,原来点点美味,尽是切切的亲情。
出了枫亭,纵有千金也难购买到这种糕点,纵用同样的食材恐怕也难做出类似的味道,因为掌心的这小小糕点,一直加入了莆田人最看重的亲情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