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每次回乡下,我都是住在厢房,久而久之对厢房怀有一种乡愁的情愫。
厢房是家乡的古老建筑结构,由几间卧室、一间大厅组成,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但单元比较小,一般是三代人居住的。
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城市的标志,那么,瓦房土楼应是家乡的标志。而厢房呢?必是乡下的胎记。
解放前大户人家会把厢房隔成大小不一的房间,而现在乡下建的厢房大多是一字型排列,结构简单,又较宜居,冬暖夏凉。
在家乡,有一林氏大厝坐落于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埔村,为目前莆田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民宅建筑,规模庞大,技艺精湛,颇具文物价值,几经修缮并加以保护。
这座大厝户主为林氏一家,有5个兄弟,其中排行老五的名叫林锦清,至今健在,年方九十有二。尽管儿孙们都陆续搬出建造新房,但他仍依恋老屋,身居在外,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据介绍,林舜荣、林舜华、林舜富、林锦清等五兄弟从小就谋生在外,大多在上海店铺当学徒。后来赚了一些钱,5个兄弟便合伙在上海开办“达春”、“永和”等商号。他们将家乡特产桂圆干、蔗糖运到上海销售,后来扩大到江、浙一带;回莆时,又带回绫罗绸缎等丝织品来贩卖。由于经营得当,生意兴隆,逐步发展成富甲一方的巨商。
有了钱,5个兄弟就合计建造豪宅。于是从1938年开始投入巨资建设,耗时10年才告竣,现存有11厢52间房。据说,当年镶嵌在梁、柱与木雕上的黄金就达14斤。其中有俩工匠赚了工钱回家,都盖起了新房。工程耗费之大、工期之长、做工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林氏大厝总建筑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由大埕和庭院两部分组成,而大埕又有内外之分。外大埕“东西宽20米,南北长10米;内大埕在庭院中间,东西宽15米,南北长12米;内外大埕用大门和3米高围墙隔开。庭院类似于北京四合院,除南面是大门外,其它3个方向各建房屋,北面正庭院为1座5厢房,东西长80米、宽60米,坐北朝南;东、西庭院各为1座3厢房,长20米、宽8米。3座庭院以过道连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通。
林氏大厝建筑用料考究。北面正庭院大厅面积达100多平方米,高达6米多,宽敞明亮。横梁都用上等杉木做成,直径多为20~30厘米,最大达50厘米。梁与柱结合部以及轩等还雕有龙凤、花鸟、鱼虫等图案,并镶嵌黄金,辉煌精美。
厅堂屋檐下柱、梁等亦都雕刻精美图案,尤其是凸出的轩雕成凤凰,栩栩如生。厅堂屋檐下是一条长达80米的过道,连通两边小厢房和厨房。小厢房各有4间,分上下楼,楼中有房,房中有楼,别致幽深。楼房西侧原有4间厨房,有灶台、餐厅、贮藏室等,解放后拆掉2间建新房,现剩2间。正庭院两外侧楼房与东西两幢3厢房,则通过内过道连接,各分上下6间。柱、梁、轩墙壁均雕刻精美图案,虽遭人为破坏,有所残缺,但镶嵌的黄金还清晰可见,可说是林氏大厝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我每次回乡下,只要有时间一般都会到大户人家去做客聊天,去感受古建筑文化的魅力。温馨的庭院,融合温馨的家庭氛围。庭院石阶干净整洁,正房厢房错落有致;堂屋香龛供奉列宗列祖,柱头板壁悬挂寿彩春联;楹联贺婚,祝文庆寿,诗书文脉传礼仪;儿女孝顺,夫妻恩爱,家庭和谐享幸福。无论是房间的布局,还是对联书画的意旨,无不传达出一种忠孝、恩爱、仁慈等含义,这字里行间浸润了浓厚的儒家文化和纯朴的家乡传统习俗。
民风纯朴,泉水也很纯净。该村的后面是紫霄山,在山涧的树木浓荫中,有一股四季常流不息的泉水。泉水冬暖夏凉,且夏天冰凉彻骨,泉水明净得没有一丝纤尘,飞珠溅玉般,流泻成一条小溪,福泽着一方纯朴善良的家乡人。据说这里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这里的寺庙主持,要下山化缘,交代好寺庙里的和尚有关事宜后就匆忙下山,结果举头望见天空乌云密布,猛然想起忘记带雨伞,于是又急忙返回拿雨伞。而在家的两个小和尚暗自窃喜,因为清规戒律,加之主持管得严,多日没有吃荤,嘴馋得实在没有办法,于是就乘主持下山化缘之机,赶快到溪中捡捞田螺,回到寺庙后,将田螺洗净,用剪子剪掉田螺尾巴。结果,主持突然返回,令他们措手不及,慌忙把田螺倒回溪里,田螺得以复生。因此,紫霄山至今还能捡到无尾的田螺,令人称奇,拍手叫好。
喝口泉水清清如甘美的酒醴,步登走廊咚咚如轻悠的鼓鸣。老夫老妻,从成家立业,养育儿女,到白头偕老,恩恩爱爱,终生厮守在这宁静温馨的四合院里,聆听楼板的和鸣,品尝泉水的甘甜,沉浸于幸福的海洋里。而林氏祖孙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和和美美,顺畅安康,在平平静静的日子中,尽情品味家庭的幸福、爱情的甜蜜。这样的幸福人生,不正是“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的真实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