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仙民间结婚习俗
【发布日期:2015-09-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庆佐/整理

我国几千年来婚嫁之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俗多早婚,父母包办,青年男女不能做主。旧称婚嫁,礼仪繁多,有说媒、送庚帖、断八字、相亲、定聘、择日、送嫁、迎亲、拜堂、出厅、闹洞房、换花、“转马”等一套繁文缛节。
(一)说媒,儿女长大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个别“指腹为婚”。如一般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5%,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
(二)送庚帖,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年庚“八字”(即出生年月日时一庚帖)男方却把这女方的庚帖放在灶公炉下,经过七天七夜,若家里无发生事故,如诸小事如打破碗等,就认为此女能够服家。
(三)断八字,男方父母从媒人探得女方年庚八字再将自己儿子的年庚八字送给算命先生抽签卜卦,决断吉凶,双方八字相符即“合婚”,若双方相冲相克(迷信预测不合),则不敢结亲。
(四)八字断后,卜成吉祥和合,男方其父可代儿子登门相亲。
(五)“看厝”,男方父亲登门相亲中意之后,女方父母及嫡亲一般10~20人登门“看厝”,也可说相亲继续,如中意吃下男方鸡蛋,俗称“蛋酒”线面,算是婚事谈成。接下双方便进入商量聘金、嫁妆彩礼(古时十二盘即:线面、“猪戈”、红团、白糕、年糕、印糕、白粿、瑞龙、石榴包、照饼、三卑、三门、十六“落”)二人扛壹盘。
今为线面、“猪戈”、红团、白糕、四盘,线面、“猪戈”定重量,红团、白糕定个数,“蓼花”“麻筒”花生顶替。
中午设馔款待。亲人陪吃,厝看完毕,女方临走时,由媒人介绍男方长辈,女方必一一问候,俗称“看债”,男方父母及嫡亲比给女方“看债钱”,多少不限,银币或纸币用红纸包。并赠送来回车费,俗称“脚钱”,香烟、糖果分给邻里,表示女儿已许配与人。
(六)订聘,合婚之后,双方满意,男方择吉日,古时备办石榴包“二面阮”,由男方父及嫡亲若干人,由其兄嫂等亲戚10人,肩挑大米若干担,香烟若干条,糖果若袋,花生若干斤等及部分聘金到女方家“讲定”,女方家先备“蛋酒”线面当点心,中午筵办酒席招待众客,宴后,给女方“挂脰”,大厅中放一把“交椅”由姑娘端坐交椅上,由媒人引男方父亲把金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项链、银锁或银币,纸币用红纸封,五色线结,挂在姑娘脖子上。
今用纸币代上述聘物,但须女方同意,不用“挂脖”只用手表、金戒指、金项链等给女方作聘物,临走前由介绍人介绍女方家长辈,男方应一一称呼,长辈人须结男方“看债钱”。
(七)择日子,俗称“看日子”。男方通过问神卜卦或八字择日,将择定结婚日,俗称“成人日”,由亲人、媒人肩挑“二面阮”石榴包,带着红帖送给女方。
(八)送嫁,女子定婚后,结婚前,亲友即为其送嫁贺礼,通常为生活用品“布料、被褥”。上世纪80年代后,电风扇、电风吹、双用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已成为亲人送嫁的礼品,女子出嫁时,以礼盘馈赠亲友,俗称“开面仪”,并在出嫁当天办酒席宴请送嫁亲友。
(九)迎亲“结婚”,俗称“成人”,取女儿长大成人之意,结婚日称“成人日”。
(十)拜堂,轿(车)到村口,新郎家奏十音八乐,大鼓吹,“放鞭炮迎接,轿到家门首。”
翁婆兄弟姑嫂等都要回避,叫亲人不犯轿头“冲”,同时要熄灭灶膛里的火(寓意为新娘入门无火气),以后全家能和睦相处,新娘下轿是“看时”,时到由媒人和两个男孩(须父母双全) 引到厅堂,然后,媒人代新娘到新房厝里三请新郎厅堂拜堂,第三次新娘以金戒指给新郎,才出大厅行拜堂之礼(亦称交拜),在鼓乐和鞭炮声中进行,先拜天地,再拜祖先(高堂)三夫妻对拜。
此风上世纪50年代~80年代被废,上世纪80年代后又兴。厅堂左上、第一棹,门对大门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厅头位”为母舅座位。
如母舅姗姗来迟,家父一请再请,舅舅坐了厅头位才开宴,席中间,新郎新娘又“找拜”,先父母,厨师俗称“厨公”舅父,后亲戚分别顺序给长辈人拜,称讨“红封”。被拜人给红包钱(多少不限)统称为茶仪,全席一般为十八至二十二道菜,最后一道是甜姜母汤,意示新婚甜如蜜,幸福到老,夫妇活泼泼辣处事果断周到。
(十一)出厅,拜堂后新娘由媒婆和新郎用红布引进洞房。新郎在媒人的导演下,用扇子将新娘头上的“头花”向上搅三下,新郎才卸下“头花”。新娘经过梳妆打扮后,在媒人的陪同下,慢步出厅堂行出厅礼,备“圆仔”等几碟菜,开若干桌,由亲戚女眷陪同共宴。
宴中,新娘由新郎引见拜翁姑和前来贺喜的长辈女眷。受拜人要敬红封,俗称“压拜”,今改中午酒席一半,由亲人引见新郎新娘起先向父母,“厨公”舅父母,后依长辈顺序及整棹“找拜”(上世纪50年代至今出厅一节被废),被拜人要给“红包”。
回房后,新婚至次日方可出房,傍晚,男家办酒席俗称“孩儿酒”。
(十二)闹洞房,俗称“送房”,中午酬宾酒席完毕,送走多数邻亲戚友,花烛之夜,亲友乡邻组成的“孩儿班”(俗称“十二兄”)到洞房送孩儿,为首者手捧“孩儿盘”,余者随后,奏十音燃放鞭炮,一路一唱一和。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