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从兴化平原开发看莆田精神
【发布日期:2015-11-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余学范

兴化平原又称莆田平原,地处木兰溪下游,总面积464平方公里,约占莆田县土地面积的23.5%。河网密集,阡陌纵横。但是在很久以前,那儿是一片汪洋。直到大约一千四百年前,随着海面下降岸线东移、河海泥沙沉积,海水渐渐退出,人们开始围垦造田。经过先民艰苦持久的开发,把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莆田最富饶的地方。兴化平原的开发,体现了莆田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
据历史记载,唐贞观年间(627-649),在今兴化平原的边缘与山(丘陵)相接的地方,先后开凿了五个大塘,蓄水灌溉农田。最大的是国清塘,史称“周回三十里,溉田五百顷”(见《八闽通志》)。按照现在七百五十亩的水域面积,深度一丈(这是同时开挖的沥浔塘的深度。据《宏治府志》)计算,开挖的土方量166万立方米,用现在15立方的自卸车,要运11万次。同时开挖的还有五个塘,其中颉洋塘“周回一十里,溉田二百顷”(《八闽通志》)、横塘“周回二十里,溉田二百顷”(《宏治府志》),都相当大,工程艰巨。后来又挖了很多塘,如蔡襄奏复的北洋五塘,“灌注塘下沿海咸地一千余顷”,和木兰陂建成后填掉的南洋五塘等。但是用塘蓄水易满易干,旱岁无水。于是人们想到利用流经兴化平原的三大溪流。
又过了一百多年,今兴化平原许多地方已露出海面,只是处在潮间带,海水高潮时还会被淹没。唐建中年间(780-783)吴兴筑堤,塍海为田,开创北洋平原。他带领百姓建延寿陂,引溪水南入沙塘坂,“酾(分流)为巨沟三,析为股沟五十有九。”(《八闽通志》)延寿陂后来不存在了,明代彭韶称其“遗迹莫睹,而溪流溉田如故。”这溪流就是吴兴所开的沟。公元806年,裴次元倡修镇海堤,开创南洋平原。又在今黄石附近的红泉界筑堰垦田。977年,陈洪进在今江口地方、萩芦溪的下游筑南安陂。据《八闽通志》记载:“南安陂引北萩芦溪之水,即溪右循山作圳入沟。”循山作圳,就是沿着山边,用石头砌出水渠。据《宏治府志》,圳长二千三百丈,将近八公里。还要挖沟,工程艰巨。1057年,知军刘谔在萩芦溪中部创建太平陂。先建陂,后“作圳,引而南注。沿山用石砌理,磬折(曲折)二十余里。”(《宏治府志》)
最艰巨的工程是1083年由李宏主持建成的木兰陂。枢纽工程“伐石作柱,依柱作防,共长三十五丈五尺,分三十二门,每门用版为闸,暴涨放闸减水。”(《兴化府志》)又“创立四处抵海陡门。”(宋李大鼐“李长者传”)在南洋挖了大沟七,小沟一百零九(《八闽通志》),还有北洋的沟。今木兰陂工程南北洋沟渠总长310公里,相当于莆田到龙岩的公路里程。其中有钱四娘带领劳动人民挖的沟。宋刘克庄《协应钱夫人庙记》说,钱氏“创兴长堤,为圳一,沟三十六”,这些沟后来为李宏所用。从1057年到1083年,二十七年四建陂(其中两修木兰陂均被洪水冲毁),尽显先民之勤劳坚忍,也是水利史上罕见的事儿。
莆田人民在300年时间内,发挥聪明智慧,经过艰苦卓绝的劳动,开发出兴化平原。水利造就莆田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正常的生产活动之外,筚路蓝缕,开辟榛莽,大规模利用溪流资源,发展农业。把昔日的海滩地变成了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那时候生产力低下,只靠锄头挖、肩挑,手推车推,打夯等。还要搬动大石块,木兰陂陂首用的巨石,有重达二吨多的。那时候人口少。据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的《元丰九域志》,兴化军(范围相当于现在的莆田市)总户数55237,莆田县也只有几万户人家。那时水利工程又多,一个工程要动用成千上万的劳力,老百姓劳动强度大。但他们义无反顾,艰苦创业,开发兴化平原。
莆田人不但吃苦耐劳,而且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东角遮浪海堤,自从明代被拆,改筑土堤后,多次决口。据清陈池养《莆田水利记》,从明洪武三十年,到清道光七年这430年间,堤决二十四次,平均十八年就决口一次,一代人中甚至会看到几次惊心动魄的决堤,沧海横流。如1405年堤坏,“当时白浪长驱,至壶山下,草木尽死,民无粒食,逃散他郡。”可见那时如果没有海堤阻挡,海水还是会淹没平原的。1564年“海堤冲决,水溢薄城”。1691年“海溢入堤,淹没田庐,海船漂入沙堤五龙地方。”五龙与东角海堤的直线距离约3.7公里,沙堤4.7公里,都在黄石的丘陵边。1794年,“海溢堤溃,禾薯尽没,岁大饥。”一旦决堤,房屋倒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田地绝收。更要命的是,土地再次咸化,又要经过多少年才能种庄稼!但一次次决堤之后,人们总是一次次把决口堵住、加固,重建家园。还要排水,冲去田地的盐分,恢复农业生产。从不畏缩,从不倒退,百折不挠。
木兰陂的修建,两次失败,第三次用了八年时间建成。主体工程屹立九百多年,至今仍在发挥灌溉农田的主要作用。但是,局部修理还是有的。据《莆田水利志》,从陂建成到道光五年,修陂二十八次。其中陂首导流堤和从木兰陂到三江口的内港海堤损坏就有七次,主要由于暴风雨,“奔涛骇浪震撼冲啮之故也。”(明沈起元《重修木兰陂记》)先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维护这伟大的水利工程,使之一直滋润兴化平原,造福莆田人民。
莆田人多地少,生活艰苦。历代都积极扩大耕地面积,与海争田,兴修水利。兴化平原是最成功最大的开发。开发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成为莆田人民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