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荣
四
波涛汹涌的兴化湾,不仅千百年吸呐着木兰溪匆匆的流水,也用它无休止的力量,拍击着兴化平原的心脏,无数次淹没着村庄、田野、坟墓和稻草般金黄的梦想。
几乎和开垦兴化平原是同一时间,莆田南北洋海堤开始反反复复地建设。也许这正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摧毁与重建。一直在兴化湾和兴化平原之间千年来不断地反复着。与天地斗,与大自然斗,永远演绎着莆田人永不屈服的精神品格。
一些有限的文字,虽淹没在有些咸湿的海水里,但仍有几行文字已越过风雨岁月,向我们诉说着我们先祖顽强的毅力。
唐建中年间(公元780-783年)吴兴筑海堤,开莆田北洋平原。即城郊及西天尾一带。这是莆田有关史记上最早记载筑海堤的消息。关于吴兴的故事些许的笔墨难于说尽他的功劳、他的贡献、他的历史价值。
一个隐没在莆田历史灰尘里的名字,又一次浮现在我们的心中。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裴次元筑海为堤,开南洋平原。即黄石东甲村镇海堤。镇海堤面海的一道,为条石挡土墙,内道为土堤。时间虽已久远了,仍可以想象该工程的难度,长达近十里的海堤,该用多少块的条石砌起来这条水上“长城”?
一定要记住裴次元的劳苦功高,也一定要记住另一个人物的丰功伟绩。
宋熙宁至元丰年间(公元1068-1085年),李宏在筑建木兰陂期间,自陂头至三江口出海,两岸各筑海堤百里。后经数代人的不断扩展,海堤逐渐完善。
而隐藏在历史深处的一些小人,虽被时间的烟尘遮住了清晰的面孔,但莆田历史的某些段落,仍牢牢把这个人的劣迹钉上兴化平原海水泛滥的插图上,铭刻在兴化人民深恶痛绝的鄙视里。
从公元820年到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镇海堤用它坚不可摧的长度、宽度守护着兴化平原的收获,守护五百多年莆田人丰衣足食的生活。而在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为防倭寇入侵,拆走了镇海堤条石,用于围筑平海卫城、莆禧所城。此后不到十年,土堤溃决、海水漫淹,直到壶公山山麓,给兴化南洋平原带来毁灭性的侵蚀。
翻开莆田县志,一行行兴化平原海水泛滥的事件,记录着莆田人欲哭无泪的悲哀、痛苦、愤怒。平海卫、莆禧城终未能阻止倭寇的侵略、屠杀。但镇海堤石堤的拆毁,一百多年间,海水多次淹没了兴化平原,使这一片旱涝保收的良田,反复遭受天灾人祸。
莆田人为确保兴化平原丰沃的土壤,积极投助于镇海堤的重建工程,在镇海堤沧桑的历史上,写下一卷又一卷人定胜天的努力。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兴化知军黄一道向莆田乡绅、官商、地主筹资修建镇海堤石堤,来完工即解官离去。同知潭铠继续此项工程的重建,使镇海石堤如期完成,保证了此后二百多年时间大堤的平安。
清道光六年到七年(公元1826—1827年),莆田人陈池养发动群众,维修镇海堤,在海堤东西方向,各筑二道石构涵洞,以利于流泄埭内积水,内修筑土堤,以防止堤内流水冲刷, 外堤基重叠乱石以拒海潮。
经过陈池养大规模重修,镇海堤内、外堤的布局合理、科学,镇海堤又平安保护兴化平原一百多年的耕作、收获。
辽阔而又肥沃的兴化平原是莆田人取之不尽的粮仓,是莆田人生长梦想的摇篮,也是莆田人乡愁飘绕的故园。这里的每一寸沃土都有我们青翠的记忆、金黄的希望、火红的生活。这里的每一座村庄,因为兴化平原而繁华,这里的每一个家族因为兴化平原而繁衍、发达。莆田因为兴化平原而成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
1962年,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先生路经莆田,写下了一首令莆田人扬眉吐气的诗作: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梅妃生里传犹在,夹漈藏书有孑遗。漫道江南风景好,水乡鱼米亦如之。
这就是兴化平原所孕育的鱼米之乡,所留下的莆田人永远不能忘记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