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在涵江老街,我家的对面有一家竹器加工坊,陈旧简陋的老屋里,两位其貌不扬、有些驼背的师傅正在安装竹梯,他们是兄弟俩。一位已近70岁,大家都尊称他“竹器成”,从前是老镇竹器社的职工,由于常年弯腰制作竹器,他的背变“弯”了,他制作竹器时间长达近半个世纪,靠这手艺养活了自己,成了家。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叫“竹器明”,年龄也过了60岁,中等身材,清瘦单薄,开口说话有点口吃,但精气神十足。如今在涵江老镇,手工制作竹器的手艺人越来越少。听邻居戏言:他们可以算是涵江“末代竹器匠”。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竹器匠是个技术含量很高的行当,那时候人们频繁使用竹器,从农业生产到日常生活用品几乎都离不开竹制品。老镇上不仅有公办的竹器社,还有不少个体的竹器作坊,老街上竹巷原来有十几家竹制品店铺,可以说是“竹制品制作一条街”。一边是河,一边是店铺,买家乘船而来、载货而去,宽长的巷子里熙熙攘攘,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这里挑选自己所需要的竹制品。
小时候,每天老街上都会时不时传出“哒哒、哒哒hellip;hellip;”有节奏的敲打声,那些竹器匠在自己的店铺里忙碌地制作着各种竹制品。只见作坊里,已经锯好的竹竿、竹枝、竹片等原料散发着竹子的清香;锯子、劈竹刀、拉钻、凿子、刨刀等工具遍地都是。手工制作竹梯、竹椅、竹床等竹制品,不需一钉一铆,完全是由竹竿、竹枝、竹条拼接而成,很讲究工艺。一根根的竹子经过竹器匠的手,剖片、剖丝、切丝、刮削、磨光等工序,变成一条条片状或条状的篾;再经过编结或结合其他材料编制出各种各样花纹,便成为形状各异、花样繁多的竹制品。
各种各样的竹制品装满了我童年记忆,以前竹器是生产生活必需品,农具类的筐、箩、畚箕、秧夹、竹槌、竹尖担、竹扁担、耙篦,以及晒谷的谷笪和抛网捕鱼的竹排等等;生活用具类的竹眠床、竹床、竹凉席、竹枕头、竹桌、竹椅(凳)、竹几、饭篮、菜篮、米筛、簸箕、竹箱、竹竿、竹梯、竹扇、竹笠、鱼篓、鸡笼等等;还有那一只只油亮亮泛着酱色的精制竹篾箩筐、竹帘画、竹挂盘、竹花瓶和各种竹编装饰品hellip;hellip;旧时编制竹器的工匠几乎遍布十里八乡,竹器业自然而然成为老街上的一种传统手工业。
我记得,过去的年代,使用竹器的人们众多,除了公办的竹器社和众多的个体的竹器店铺,还有不少挑着担子走四方专门补筐箩、修补竹器的竹器匠。当年老镇竹器业可谓是红红火火。
“竹器成”告诉我:“制作的各种竹制品,用的毛竹都是从几十公里外的山区精心挑选后运过来。制作各种竹器,要先“调直”毛竹,将青翠的毛竹放在炉火上烘烤,等竹身松软些后,再架在特制的木架上将其压直或压弯,然后用水冷却成型。”烤竹要特别掌握火候,若是控制不好,容易爆裂。接着对成型的竹子进行凿洞、拼接配合做成各种竹制品。
“竹器成”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竹器生产鼎盛时期,生产生活使用大量竹制品,竹制品做工精致、用料扎实,用上几十年都没问题。每个月可卖出大量的各种竹制品。至上世纪90年代,一直长盛不衰。后来,竹器社倒闭,“竹器成”回家后,利用自家的店铺开起竹器店,坚持制作竹制品,如竹凳子、竹碗柜、竹椅子、竹梯子、竹筛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竹器明”高中毕业后,也跟他学做竹器,现如今,也是各种竹器制作好手。只见他一手握篾刀,一手推竹片,手左右轻微抖动发力,不急不躁地将竹片徐徐推进,整根竹从头到尾齐刷刷、匀称地一分为二剖开。他又用篾刀的钝面敲落毛竹节,接下来用刮刨刮掉毛竹切面长长的竹刺,再取出一把月牙状的刀,用弯曲的中心处刀刃进行刮青hellip;hellip;
每天,都有老镇和周边农村的人们前来订做各种竹制品。“竹器成”说:“老手艺的东西,虽比较辛苦和繁琐,但我打算一直做到做不动为止。”
岁月流逝,社会进步,交通工具发达,物质生活条件提高,物美价廉的金属制品、塑料制品、塑料袋、织塑袋等的广泛使用,冲淡了竹器业,因而从事竹器制作的师傅越来越少,时过境迁,竹器行业日渐式微。大多的竹制品除竹凉席和少量的竹梯、竹椅和炊具外,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