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生
电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1905年无声电影《定军山》问世至今,中国电影已走过了百余年风雨历程,而电影真正繁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前,谁也不曾想到,如今的电影市场会国内外商业大片云集;也不会想到,过去翻山越岭才能看到的电影如今足不出户就能轻松搞定。我从事电影工作30多年了,曾任过电影放映队的放映员、电影院里的美工,还曾是电影公司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此广泛接触了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不同年段的人,从他们身上依稀可以透射60多年似水流年的看电影景象。
我记得,那些年在电影院工作时,时常和那些上电影院来玩的电影迷聊天,回忆早年看电影的光景。60岁的刘玉奇感慨地说:“电影院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成长的重要地方,打小起,看电影就是我最高兴的事。那时的电影不但让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还给了我们很多鼓舞,如《董存瑞》、《小兵张嘎》等。后来有一段时期,什么电影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当了知青,农村只有电影队轮流在各村放映,放的是lsquo;老三战rsquo;:《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电影伴随一代人的成长。”
60多岁的林以堂也感同身受。“每次轮到村里放电影,下地的人们就早早收工,天还大亮着,打谷场就排满占位置的椅凳、砖头石块。天还大亮着,打谷场就坐满了人,四邻八乡的人都会赶过来,满场黑压压的人,间或迸发欢乐的笑声hellip;hellip;来晚了,就坐在银幕后面反着看,有时遇上刮风下雨,银幕被风刮起,电影中的人都变形了,也不影响大家的热情。那时有不少小孩还跟着电影队连续几晚看同一部电影,当时,也有不少年轻人就到好几个村去追《英雄儿女》的美女王芳。一些调皮的小孩会钻到电影放映机旁,在镜头前做各种各样的手势,映到银幕上。”林以堂回忆说。
一直在农村从事电影放映的陈进忠记得很清楚,遇上《杨门女将》、《红楼梦》等热门影片,一个晚上轮着到3个村子里放映,最后都已凌晨了,但露天放映场上还是挤满了专注观看的村民。
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对电影的最初记忆是“样板戏”。那时,“样板戏”电影成为观众唯一的银幕娱乐,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一大批老电影解禁,电影院重新涌现出观众潮。
“《甜蜜的事业》中第一次出现了慢镜头,许多观众为之新奇;《庐山恋》里首次出现亲吻戏,观众更是惊叹。”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上世纪60年代初出生的陈明生乐不可支。把小人物的爱恨情仇搬上银幕的《芙蓉镇》,让人热血沸腾的南斯拉夫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hellip;hellip;电影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看见外面世界的窗口。银幕上那些俊男美女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演员们的装束、外形都成了时尚潮流,甚至银幕上男女主人公相处的恋爱方式,也成了很多年轻人的仿效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