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锦堂
(三)莆仙方言与侨胞乡情
莆田也是福建省著名侨乡,莆田建市30周年以来,莆田对外开放进程日益加快,出国居民人数猛增。据市外侨办统计,截至目前,我市海外侨胞的人数已达150万,主要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五大洲,旅外华侨及其后裔足迹所至的地方,习惯上仍操用莆仙方言。
乡音切切,乡情不改。仙游籍旅居新加坡的华侨学者周颖南先生,1929年出生于仙游,1949年赴印尼谋生,1970年移居新加坡,2014年2月26日晚去世。他身在他邦,经多年打拼,从一个穷书生成为新加坡一位成功的儒商代表、海外知名的文化人和企业家。2005年中秋节,他在新加坡映华楼为《莆仙方言辞典》写序。他在序中这样写道:“远在异国他乡漂泊的游子,每逢听到家乡话倍感亲切。那声音里有扯不断的乡情、亲情,割不断的血脉联系。即使多年以后,鬓发斑白,垂垂老矣,言谈话语之间,浓浓的乡情依然无法改变,思乡、念乡情感只会更加热烈。”
乡情浓浓,不改乡音。新加坡兴安会馆名誉主席、旅居印尼侨领黄文兰先生,1924年生于江口镇石西村,早年南渡海外经商,先后从事自行车组配件进出口商务、电子工业、塑料成型工业及贸易出口等等。文兰先生虽已92岁高龄,但是他“拳拳赤子心,悠悠桑梓情”的情结依旧,时刻关怀家乡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曾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的“乐育英才”金质奖章。他在莆田侨职的奖教奖学上,用浓浓的乡音道出语重心长的一席话:“今天,我很高兴参加这个奖教奖学颁奖会,我们这一代华侨,小时候家境比较困难,念书很少,国语说不好,所以我今天用本地话说。家乡教育事业进步,对我们这批在海外的华侨来讲,就是最有价值的事情。我希望老师为人师母,教书育人,多做贡献;希望青少年同学珍惜时间,刻苦读书,好好成才,今后走上社会可以做些轻松的记帐类的工作。”
一言一语总关情。侨胞的浓浓乡音、语重心长的言语,道出了念祖爱乡的赤子情怀。
(四)莆仙方言现状与思考
莆田方言古香古色,是中古汉语的活化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莆田话也与时俱进地融入到网络社区中。很多莆田话被莆田网民们赋予了现代的汉语故事,使得外地人学起莆田话来更为轻松、方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莆田市区等较发达的地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说普通话。此外,莆田人在外地经商队伍日益庞大,加上相当部分上世纪90年代生人说普通话,莆田方言已渐渐没有了那淳朴而又古老的氛围。
一个地方说方言,是一个种族传承祖先文化最基本的能力,一些人只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方言,就等于是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为此要复兴文化、传承文化、延续文化,就要善待方言。既做到讲普通话的同时,也能讲地方方言。亦为思考之一。
2010年12月2日,莆田市委召开五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莆田市委关于制定莆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审议时,与会同志认为,《建议》体现中央、省委精神,又结合当地实际,既讲“普通话”,又讲“莆田话”。这里面提出的讲“莆田话”,旨意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跨越发展。但从侧面强调了,发展规律需要结合本地实际,发挥全面优势,凝聚乡情力量,以“莆田话”为桥梁,讲“莆田话”引资,助推建设,实现跨越。
莆田建市30周年以来,社会经济蒸蒸日上,旧城改造,城市扩容;旧村建设,争相呈现新农村新风貌。许多地名、旧貌尘封在人们的记忆中。睹物思情,睹土思乡。如莆田市区的大路街、县巷等古街,都有旅外游子曾经走过的足迹、珍藏心间的印记。建议政府部门加以重视保护现有旧街和古貌。对于荔城区新度镇和仙游县菜溪乡,向海外宣传时应加以注明新度镇原是渠桥乡,菜溪乡原是象溪乡,让海外侨胞一目了然。
莆田方言需要保护和延续,尤其是加大对海外侨胞的宣传。结集出版《莆田方言》教材、DVD光盘磁带,借助莆田市“两会”、“莆商大会”等平台,发放给旅外侨胞,让侨胞把这些宝贵资料带到他邦,教化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华裔子女学习莆田话,培养新生代华裔学会听懂“莆田话”,能讲“莆田话”。同时,可以将当前热播的大型神话电视剧《妈祖》(莆仙方言版),邮寄给旅外侨胞,让他们在观看《妈祖》的同时,产生对妈祖敬仰的情感,打开心灵天窗,牵动念祖爱乡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