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东阳老光饼传奇(上)
【发布日期:2016-03-01】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周智凡


“东阳光饼、绿豆饼、寸枣、老婆饼,东阳光饼、绿豆饼、寸枣、老婆饼hellip;hellip;”在今天莆仙城乡的各个角落上,在一条条新新旧旧的街巷里弄中,小商贩的吆喝声依旧不变,那种被叫得顺溜了的方言,那样抑扬顿挫的腔调,已经为当地人深知熟稔。车上装载的,大都是饼类、小吃等零嘴食品,小商贩每到一处歇脚停顿,总是有一群垂涎零嘴的孩子们,挤挤攘攘地聚拢、围观而来,手里捏着几元的零花钱,并急切等着小商贩递过来一袋、两袋的饼。当然,围观的、热议的,也不乏一些在童年岁月里留下美味印象而回味无穷的大人,他们曾经也像那一群围观的小孩子一样,做过同样的事情,拥有过那份同样的心情hellip;hellip;
这在莆仙大地上算是一种很古老的行当了。小商贩们或肩挑着一担,或骑着三轮车,依然保留着最传统的方式,深入到各个地方,叫卖来自拱辰东阳村的小吃。尽管十分古老,缺少华丽精美的包装,没有来势汹汹的广告宣传诱惑,但依然有人坚持着这种小本生意、小本买卖。这种坚持,既是为一个在当地小有名气的风味食品发扬光大,也是群众表达经久不衰的喜爱之情的写照。当然,小商贩的那种别样吆喝,如今更像是一首童年的歌谣,被欢呼雀跃的孩子们调皮、逗趣般地模仿着、传唱着。
记得小时候,奶奶去宫庙里点香交缘金之后,就可以领取一对福饼,俗称“福余”。“福余”饼上面常常会用食用红写着“丁”或其他的符号,示意祥瑞吧。也许正如字面上所表达的那样,这对“福余”便是在贫穷时候小孩子们十分难得的零嘴食物了。这对饼,有的时候是一对丁饼,有的时候是一对上面缀满了芝麻粒的厚层饼,在极少时候,这一对饼便正是来自东阳村独有的老光饼。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候的我尝过东阳村的老光饼。因为堂兄弟姐妹众多,奶奶总是会很认真地把光饼掰成几小块,众兄弟姐妹一人领得一小块的份额,然后开始一小口、一小口细致地啃着吃,经常舍不得太快就把光饼吃完,只是将光饼呡在唇边不吞下去,也因此小嘴巴四周会留下白白的拍在饼面上的面粉,贻笑大方。
细细品咂,莆田人蕴藏在老光饼中的味道和喜爱之情,的确浓厚。作为一种烘干类的食品,光饼的水分恰到好处。这不仅使得光饼的柔韧适中,也让糖分适中。东阳村的光饼,是一种纯粹的甜光饼,当然,并不是甜得让人受不了。光饼的中心,裹着一层还透着一股从花生油中飘出来的油香味的花生末,以及糅合着白糖还似融未融的甜味,香甜恰到好处,清香扑鼻。每每吃到饼中间,舌尖似乎嗅到了美味,便加快了咀嚼的速度,恨不得瞬间将光饼啃完。我喜欢纯粹甜味的饼,或许在吃的过程中,糖分跟味蕾发生了什么特别的物理反应,感觉吃起来特别宜口、怡人,心情舒适愉快。不用担心孩子们会噎着,吃光饼就得啃着吃,啥也不用搭配,和着烘焙得湿燥适宜的精面粉的嚼劲,咬一口光饼,嘴中舌尖底下自然而然会被引诱出愈来愈多的清澈的唾液,向嘴中的美味蔓延而去。浸润过后的光饼便香味浓郁,酥软又富有筋道,稠中少了那种干,甜中飘着香,香甜中全无腻味,“津津有味”,这便是东阳村光饼的味道精华!
正因为如此,莆田的男女老少,大家都乐此不疲地啃着老光饼,并回味着、领悟着蕴含于其中的美味奥妙。

光饼,制作原材料十分简单,精面粉、花生末、白砂糖,仅此而已。至于其中的制作工艺,当然,外人是不得而知,只能从品尝中猜测几分。
东阳村老光饼的特点,圆圆的饼状,制作原料简单,味道里透着花生油的香气,色泽清清白白,简洁、素雅,光饼无法像其他饼类那样一掰就变成几块,只能用双手撕开。听说东阳村的光饼对折,是不会掰成两块的。手中捏着光饼的我,倒是真的试着对折一下,果不其然,光饼不但没有被掰成两半,反而松开手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还是那样一种蓬蓬的、软软的姿态,用手指摁压,厚厚的光饼上面便会留下下凹的指痕,不一会儿又恢复原来的形状,弹性十足。那种软,软中透着一股韧,韧却不是那种烘烤得坚硬的硬气,几乎透露出一股为人处世的气度。做人,能屈能伸,不软不硬,或者是其他相类似的哲学。当然,这跟其祖传的制作工艺密不可分,外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做东阳光饼时,要想做出一股哲学般气质的光饼,和面的功夫是必不可少的。不仅要精选优质的精面粉,并且在精面粉中加入一定量的白糖,比例适当,和面之后,将面团擀成面饼,再将花生末、白砂糖包裹在面饼中央,进行一定力度的按压,再放入烤炉中单面烘烤。花生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弥漫在光饼的中央,融入白砂糖的甜味中。烤炉的温度和时间都必须掌握精确,这些功夫自然不可粗心大意,才能成就一块块清香爽口的光饼。
光饼朴实的外表之中,蕴含的花生馅无疑是为它自己的美味锦上添花的。花生自明代传入莆田,就受到莆仙人民的喜爱与青睐。人们从地底下、泥土中挖出来花生的果实,再经过各种制作,形成各种美味。有的把收成的花生煮熟、晒干、存储,抓一把,闲暇时候边剥壳边吃;有的把晒干的生花生拿去用热油炸成红彤彤的花生米,花生米不仅溢出香味,咬起来嘎嘣脆;有的把生花生热炒,再淋一碗盐水,炒出来的花生有点灰白色,据说吃起来还不容易上火;还有许许多多的用花生加工而成的美味hellip;hellip;老光饼中的花生末馅,先将花生油炸一番,再把油炸的脆脆香香的花生捣成碎粒,与白砂糖经过一番高温中的融合锤炼之后,花生末沾上了白砂糖、花生油的香气,而白砂糖似融未融,也被激发出一股香甜的味道。这样调制的馅,裹在软软的面粉饼中间,可以说融合得十分完美。
我倒是见过几次捣碎花生米的过程,下起来可有一番功夫了。一次是在一个小作坊,一块大木板平铺在两张木制椅子上,就算是工作台了,一个圆圆的簸箕放在上面,主人把花生米倒在里面,拿起一个洗干净了的啤酒空瓶,双手摁着瓶身,细致地滚动着,便开始用点力劲地碾花生米。绿色透明的啤酒瓶,倒是硬气足够,圆圆的瓶身,推压起来也顺畅,不一会儿花生米就被碾碎了。我讶异的是,主人竟然可以利用可以废弃了的玻璃啤酒瓶,从生活中信手取材,细致地碾花生碎,智慧有余。
另外一个场景,是小时候在邻居家里常常见到的。那是一对用青石打磨而制成的杵臼。臼中间凹下的部分并不是很大,邻居的老大爷总是抓一小把花生米,一只手杵着,一只手遮着臼口,一边杵着花生米,一边防止花生米飞溅散落。杵了一会儿,把花生的红衣吹掉,然后再捣,细致、用心得很,下了好一会儿的功夫,一晌午的慢时光过去,直到形成均匀的花生末。老大爷因为上了年纪,齿牙脱落,咬不动硬硬的花生,才用杵臼捣碎花生米,然后再食用品尝。这段时光,缓缓慢慢,悠悠哉哉,仿佛窗外面的炽烈的阳光都变得柔和了,风吹舞动的空气都在静静地流淌着,这种用时间碾磨过后的味道,让无法慢下来的躁动的自己,直到今日仍甚感好奇!
在莆仙文化中,花生象征着喜庆吉祥。方言中的花生常常与添丁谐音,在莆仙婚俗中,人们更是常常把花生、红枣、桂圆等撒在新人的婚床上,示意早(枣)生(花生)贵子,因此,莆仙人民对花生也算情有独钟了。光饼常常被用来做菩萨的供品等,里面包裹了花生,更是显示出莆仙人的虔诚之心、祈愿美好之意。朴实、素洁的外表,加上香甜、美好的内里,光饼怎会不惹人垂涎三尺呢?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