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埕头:一本文化与黄金的乡土教材(上)
【发布日期:2016-03-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春荣


从历史的文字上那幅北高地图上、一条若隐若现的河流上,我在寻找一座坚固的石拱桥,寻找一个曾经存活在文化里的地理坐标。或许那条清澈的河流消失于清朝初期那次疯狂的“截界”,莆田沿海被填没的小河流不计其数,这条分隔着埕头与栏山的未名河流一定也是难以幸免于难。河流消失了,石拱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那些精美的石料已沉没于河流之中,成为填没河流最好的材料。
以桥为界,桥东片却永远成为一个另类的地名,活在北高世世代代乡亲的心头上,桥东的故事以那些亘久的历史文化叙写着磅礴的民间记忆。埕头、山前、美兰、吴城、竹庄、埕前、前亭、东皋、冲沁,九个血脉相连、情缘相通的村庄,从宋朝开始就这么连结在一起。埕头叶、寿山陈、长城林、竹庄翁、冲沁张,这些村庄都有着一座源远流长的姓氏祠堂,都有一卷寻根溯源的人文血脉,让我们能追溯到那久远的年代那些姓氏的祖先从远方跋涉而至的足迹,听到他们陌生的乡音,看到他们围海作田,筚路蓝缕,开辟出一块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的故园。
这些古老的村庄有几行历史资料,记录着它们永远的历史位置。从行政隶属上,宋元时属崇福乡兴福里,明清时属六区兴福里。民国二年(1913),莆田县设埕头乡,辖前叶、前营、姚厝、坑边、前坊、埕前。或许我们从历史脉络中发现桥东这些村庄沧桑的记忆,但不论历史前进的步履如何蹒跚,这些村庄总是那么贴切地生存在这块海风浩荡的土地上,相互守望,相互牵挂,共建一个乡愁弥漫的家园。
以埕头为中心的这些村庄,总有一些共同姓氏彼此生活在不同的村庄,甚至有几个村庄的一个姓氏,共祀同一个祠堂。比如吴城的林氏家祠,是沿海金紫林的祖祠,周边有几个村庄的林氏都是从这个宗祠分衍出去的。几百年来,分布在埕头、埕前、山前等村庄的林氏后人仍视长城林氏祖祠为祖先的祠堂,且每逢家族重大节日,总是以各种民间方式祭祀祖先。
埕头大宫、竹庄大厝、冲沁大祠、前叶大墓,桥东这“四大雅号”正是对这些村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生动反映,也是这些具有千年历史的村庄在千年的岁月里沉淀下来的文化记忆,在民间代代相传的民风里值得自豪的乡愁具象。
埕头,不只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的地名上承载着这些村庄共同的历史与文化记忆。

“座五侯,向寿山,狮保门,象把口,金龟堵海口”,这首生动活泼的民谣,把埕头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非常形象地表达出来。埕头的周边有着五侯山、寿山、乌石狮山、赤石陈厝山,这些青山绿树就像翠绿的屏风,簇拥着埕头和几个生机盎然的村庄,织成了一幅淡雅、优美的山水画。
兴化湾南岸,一个叫布袋港的古码头,虽淹没在岁月的烟雨中,但遗存在埕头村的众多建筑和实物,仍以坚固的物体和文字开口述说着千年古港的繁华与人烟。埕头灵慈宫,俗称埕头大宫、娘妈宫,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是妈祖祖庙第五座分灵宫,距今已八百多年。这座古色古香的古代建筑里,蕴藏着非常宝贵的历史文物,有原身雕塑妈祖金身一座,除了宫门的大拜石、古石狮、古门座,屋内还保存着一口与大宫共同诞生的古井。
妈祖是海上女神,是千百万渔民心中的保护神,妈祖宫、布袋港、海岸、渔村、古盐场,这些文化元素无一不说明埕头村作为一个码头村、港口村、渔村的历史价值。在我可以想象的历史镜头里,布袋港千桅竞立,人声鼎沸,来来往往的木船、潮高潮低的海岸线、幡旗飘动的店铺,布袋港的繁忙正在证实埕头村无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也是自宋以降,一个兴化湾岸畔重要的港口。
保存在埕头灵慈宫的宋代铺石路碑,那些深刻在石块上的楷书依旧在诉说着一段发生在八百多年前的公益故事。“兴福里黄竿屿信士刘仲蒲与室中江氏六娘,因发诚心,舍钱六百贯,铺彻此路,四百余丈,围成所假良田。”刘氏捐款铺设的石板路,正是连接栏山象山亭与埕头灵慈宫的道路,这条路虽然沉没在泥土之下,但仍在埕头人的心上不断延伸,从栏山伸向灵慈宫,从灵慈宫铺向布袋港,又从布袋港铺向兴化湾,铺向无边无际的海洋。
我不知道从埕头村、布袋港驶出多少只木船,运载过多少货物,远行了多少个乡亲。在那个木帆船时代,桨声摇动了多少背井离乡的身影,橹韵搅动了多少个无眠的梦乡。那些平凡而又普通的乡亲没有什么大名可以留在莆阳的史书上,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往事镌刻在历史的页码上,他们为了生计,为了一家人的温饱,或许也为了大富大贵的梦想,他们选择贸易,选择大海上无际的漂泊。
保存在埕头灵慈宫的一块石碑,那碑文因风雨的洗刷虽有些模糊,隐约间可见的文字仍在证明布袋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可提供的重要物证。这块石碑立于清乾隆六年(1741),碑文“布政使司咨准:特示hellip;hellip;自四月至八月hellip;hellip;姚、翁、徐、陈四姓hellip;hellip;海港运盐”。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字不仅展示埕头村盐场漫长的历史,也说明这座海港的历史悠久。同时,以朝廷的名义准许运盐、海上贸易,并且规定了姚、翁、徐、陈四姓准予运盐的许可。寥寥几字,已把埕头这座村庄的前世今生说得再也明白不过了。
走在埕头村宽阔的记忆阡陌,我仿佛在千年的时光上徘徊。古老的盐田、清清的池塘、层叠的旱田、流水潺潺的小河、青草掩映的田埂,这些乡村元素让我想起了故乡,泛起了忧伤的乡愁。古朴的瀛洲境安宁社、低矮的钱峰境永安社、在村庄深处伫立的芳源庵、四季烛火飘绕的太师宫,还有炉塘、炉塘头、后塘顶,还有消失在不远处的石牌坊,这一切的建筑、地名,都是千年埕头千年村庄的文化记忆,更是让我们的心灵拥有流连忘返的乡愁。
埕头,一座有着千年文化记忆的古村落,一个有着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古港口,一座传播海洋文化的古老渔村。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