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光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孟子》是宋时小儿读物。宋仁宗于1030年首创启用《大学》、《中庸》为单行本,赠送给新科进士以后,小儿读物从此又增加了两本。许多人从小时候开始都读了许多书,但是,赵普当宰相,却只读过《论语》,你说行吗?为此,宋太宗问他,赵普反而借题发挥了一下,把学习《论语》的重要性说得一清二楚。意思是说,孔子用六经教书育人,传承尧舜禹之道;赵普两次出任宰相,传承的也是尧舜禹之道,都是为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这样回答,是为了让宋太宗放心。后来粗心大意的读者,望文生义,以为赵普一生所读的书,只不过是本《论语》而已。
《宋史·赵普传》称:“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 《论语》二十篇也。”在这里,这位作者是个典型的粗心大意者,说得神乎其神!
但是,宋太宗《赵普神道碑》却说:“(普)幼不好学,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宋史》是元代人编辑的,说赵普家中藏书,只有一部《论语》,不那么可靠;《赵普神道碑》是宋太宗亲自写的,称他老年时勤奋好学,卓有成效。这是耳闻目睹,深有体会的结果。二者相比,显然后者可信度高。这是因为出任宰相,担子重,仅仅读《论语》,没有相当丰富的历史经验,那是挑不起这个历史重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宋太祖赵匡胤好读书,硕果累累。对于赵普来说,也是耳闻目睹的事。所以,“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也就不奇怪了。这叫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那时,不仅赵普,而且群臣也好读书,手不释卷。而且坚持多年,必有好处。例如《论语》,许多人都读过,效果之距离是因为有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手不释卷,理论联系实际,一天,可以;一年,可以;十几年如一日,那才是最难的啊!要是一天打鱼三天晒网,患得患失,那就会一辈子也学不到东西。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说君子,吃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在这里,孔子理论联系实际,说得多好。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强调的是艰苦奋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干工作就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挑历史使命。至于那些一事当前,先打自己小算盘,挑肥拣瘦,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争名争利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或者有了这个念头,人们自己会自觉纠正了。而且社会上存在的“跑官”现象也就会失去土壤和气候,烟消雾散了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