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文
对于局限性太明显的美澜村,甚至是具有同样特点的整个北高镇而言,“走出去”,闯荡四方,才有发展,才是出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世纪八十年代,北高镇的很多青年承继传统打金手艺,开始勇闯四方,打拼事业。金匠们携带小锤子、铁墩子、小天平秤和人民公社出具的证明,加上单薄的行李,赤脚肩挑,打磨加工金银饰品。上世纪90年代,我国黄金“统购统配”体制开始松动,黄金市场逐步开放,莆田珠宝首饰业迎来了春天。北高人的金铺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绽放。这一批首吃螃蟹的人,凭借着莆商一以贯之的勤劳爱拼、智慧敢干的精神,惨淡经营生意。谁也想不到,这一批人,后来竟然打造出来一个闻名海内外的金银珠宝产业,成为一个乡镇的地方特色品牌。爱拼会赢。如今,美澜村人的黄金珠宝品牌如“老凤祥”、“翡翠楼”、“六桂福”、“六六福”等闻名遐迩,在时尚品牌中卓然出众。
这些名扬四海的有志青年都没有忘记美澜村,不忘反哺,在村里兴修道路等公益事业,也回来把自己的村庄建设得更加美好。村里随处可见修建高大、装修精美的乡野别墅楼,一幢幢的,惹人艳羡。如今村里较为罕见的,倒是过去那种用一块块条石垒起来的破落、低矮的房子。这种巨大的反差,也不仅仅局限于美澜村住房的改变。曾经这么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土地, 从温饱走向小康,从农耕走向经商,祖祖辈辈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渔樵耕商,才得以改天换地,焕发新气象。
三山六海一分田。较之肥沃的兴化平原,广袤的莆田沿海滩涂和荒山地区无疑显得十分贫瘠。因为这里遍地都是干旱山地和靠海盐碱地,因为土壤特性,加上灌溉条件太差,所以,无法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即使有,产量也十分低,若是遇上个自然灾害,那肯定就要发生饥荒了。沿海居民只能依靠海运、捕鱼,来接济那贫瘠的土地,来维持生活。渐渐地,用牛犁、锄头开垦附近的荒山,修整出一块块梯田,随着番薯等农作物传入莆田耕种,沿海各地才开始加大种植番薯、花生等耐旱作物,美澜村的温饱问题才逐渐得到解决。
然而,最困扰美澜村的问题,终究是治水问题,洪涝多发,海水漫溢,摧毁田舍,稻麦歉收,经常饱受大海肆虐的劳动人民于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意识到沿海的水利、灌溉、防洪尤其重要。美澜海堤,起讫地点从美澜村到高洋村,堤长2.25公里,堤坝身高6米,总宽度10米,保护了耕地7000多万亩,惠及8800多人口。这条海堤工程也是全村最大的工程,海堤至今横亘在进入美澜村的村道边上,顺着村庄方向延伸,发挥着灌溉、排洪、排污等综合功能。如今这条海堤,也被称为守护美澜村的生命线。
莆田制盐历史悠久。莆田东南面临海,浅海滩涂面积广大,海水含盐浓度较高,出盐率高,沿海气候适宜四季产盐,素为海盐的主产区。古代,制盐收入一直是莆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明弘治《兴化府志·货殖》记载:“莆利,盐为大,鱼次之。”
美澜盐场建成于1970年左右,一直经营至今。莆田沿海制盐工艺也从煎制海盐到晒盐不断革新,盐业生产越来越好。从明代开始就已经推行“坎晒法”,盐民在海滩地带平整滩涂,在沟滩四周叠土围筑阡陌,开了进水和排水的堤口,遇上晴朗天气,引入涨潮的海水后,堵好晾晒制盐。提取海水进盐埕地,经自然蒸发成盐卤水后,引盐卤水进卤沟,用小木桶提取卤水渗坎,经浓缩就可以结晶成盐,二、三天后,每坎可扒出盐二十几公斤。这样晒出来的盐,粒细色白,称为“细盐”。到了北高镇沿海,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公路两旁平平整整的盐田,一坎坎相互联接,拼凑成一大片,蔚为壮观。
美澜村北靠大海,浅海滩涂面积宽广,滩涂资源丰富,滩涂底质组成以泥质滩涂为主,养分丰富,适宜各种鱼、虾、贝、藻繁殖生长,适宜发展近海养殖业。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澜人便开始兴建海面养殖基地,掀起牡蛎等特色优质的海产品养殖热潮。由于美兰村的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水质好,排污好,无污染,因此这里出产的牡蛎、海蛏以味道鲜美、肉肥、口感细腻、无污染而闻名,深受市场青睐。勤劳精明的美澜人,经过多年的摸索,已总结出适合海蛏生长发育的“调水、选苗、投饵”一整套养殖方法。如今滩涂养殖也已成为该村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一大财源。
那块闭塞、贫瘠的土地,如今终于扬眉吐气,摘掉大自然扣给它们的穷帽子,村庄也变成孕育着生长活力的希望田野,变成可以自给自足养活世代人的美丽村庄。
感觉刹那间,美澜村的沧海变成了桑田。
三
历史上,美澜村是军事驻地,是古战场,是寨堡遗迹,是战马驰骋的疆野,是莆田人民战胜自然的实验地hellip;hellip;这里也曾是老革命据点,红色文化底蕴丰厚。
美澜村偏远、闭塞,陆路交通极为不便,但是,美澜村靠着海,不仅有天生的优良港湾,可以发展航运,可以养殖海产,可以开垦盐田,美澜村的劳动人民运用大海的智慧发挥得淋漓尽致。也正是因为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形较为复杂,更适合隐蔽,水路交通便捷,在紧急情况下,地下人员可迅速从海路撤退至对岸的江口、三江口等地方,美澜村更有利于安全便利地开展革命斗争。美澜村在历史上就有码头,船可靠岸,航行便利。当时的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革命同志从海面后路撤退,只能搭乘“小舢板”,抵抗着恐怖风浪hellip;hellip;
1946年,林汝楠等按照上级指示到莆田开辟工作。林汝楠带领着武工队,深入北高、东峤等偏远山区地,深入贫苦群众中,组织群众抗丁,反对征粮,建立游击据点,顽强开展地下斗争。美澜村便是其中的据点之一。林汝楠、林汝梅、林汝英等兄妹以及美澜村走出来的林文帝等同志便经常在美澜村一带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当时的美澜村可谓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形势严峻,地下革命同志常常在房屋后神色紧张地交头接耳,联络接头。林文帝,美澜村人,1963-1968年担任中共莆田县委第二届副书记。
如今政府在美澜村设立“美澜革命老区村”,铭记曾经的红色革命历史。
美澜村人民抗击自然灾害,顽强生存,凿山开路,垦海耕田,筑堤防范台风巨浪,抗击水旱之灾,渐渐战胜山海,正是莆田历史的一个缩影。现在,平坦的美兰大道已经延伸到美澜村庄,道路两旁绿化优美,路灯鳞次栉比,曾经的“孤岛”终于有了与莆田母亲相互联系的脐带了。曾经海水肆虐、泛滥的村庄,如今有了美澜海堤守护生命,更加和谐安宁。当人们走进美澜村,驱车直入,望见海堤和平坦公路这两条笔直的平行线,似乎就正走在一条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