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话说莆田地方美食(上)
【发布日期:2016-04-2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银华 张碧华

色香味形藏学问,酸甜苦辣品人生。
地少人多、地瘠家贫的生活环境锤炼了莆田儿女一种又一种的谋生手段。中原文化与闽海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催生了极具地域特色的莆田饮食文化。强烈的求生欲望激发了莆田儿女的聪明才智,在历史的长河中奉献出一道又一道色味形俱佳的莆田地方美食。
从“十三道菜馔”的宴席,到路边街巷的风味小吃,从花样繁多的甜食糕点到色形味俱佳的一道道菜馔,无不浸透着莆田人的勤劳与智慧,无不承载着莆田厚重的历史和地域文化。
莆田美食,吃的是文化,品的是历史,尝的是人生。一道菜馔一出戏,一种美食一个美丽的传说。

麦麸竹蛏与驸马蛏溜

话说五代梁太祖开平四年(910),主闽多年的王审知被册封为闽王,他有一个妹妹也水涨船高晋升为公主,赐号月峰公主,身价倍增。虽然早已过了及笄年龄,但贵为公主,眼光太高,一直找不到如意郎君。这可急坏了闽王和皇太后。一天,皇太后和公主同时梦到招了驸马,名叫白玉蛏,于是闽王下旨,在七州八府贴出告示,寻找白玉蛏。
再说当时莆田哆头有个名叫蛏仔溜的小伙子,由于年幼丧父,与寡母相依为命,靠讨海和卖蛏为生,已到而立之年尚未娶亲。一天,他在码头卖蛏,正好碰到临村一只货船要运干货去福州,于是他就挑着一担蛏搭乘便船去福州卖。到福州后,他走街串巷叫卖半天,就是无人问津。因为城里人一看他挑的蛏糊着黑泥,又脏又黑,所以无人问津。后来在一位老翁的好心提示下,他将蛏泡在水里洗干净,结果露出洁白如玉的蛏来,他突然来了灵感,就改口沿街大声叫卖:“哆头白玉蛏!”hellip;hellip;立马引起周围民众注意,这一下就成了城里人的抢手货。就在他兴高采烈忙于叫卖做生意时,突然来了两个宫廷侍卫,问道:“谁叫白玉蛏?”蛏仔溜心惊胆战地回答:“我叫白玉蛏。”两个侍卫心里别提多高兴,心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今天终于找到你了。于是把他连人带蛏一起请进了宫,并告诉他,闽王和皇太后要接见他。弄得蛏仔溜又惊又喜,焉知祸福?于是他就向御膳房要了一节竹筒,底下铺层麦麸,把蛏洗干净后竖着装满竹筒,蒸熟后加上姜、蒜、酱等调料,美其名:“麦麸白玉蛏”。做为见面礼献给闽王。闽王品尝后连声赞叹:“麦麸白玉蛏好!”当时宰相翁承赞正好站在边上,翁承赞是莆田迎仙镇人(现江口镇),他对莆田哆头这个小老乡情有独钟,他把“麦麸”听成“妹夫”,于是急忙示意催促小老乡道:“白玉蛏还不赶快跪下给兄王谢恩!”于是蛏仔溜赶紧跪下谢恩。在翁丞相牵线撮合下,蛏仔溜与月峰公主终成眷属,成就了美好姻缘。蛏仔溜也更名驸马白玉蛏。他介绍家乡的赞语:“hellip;hellip;前金墩,后铁灶。日晒鸭蛋厅,雨淋蝗蚂行。风吹后园莱花香,潮涌通印子鱼肥hellip;hellip;”在莆田民间也广为流传。
驸马带着公主出宫后,他把“麦麸竹蛏”的做法传授给乡亲。为报答以前乡亲对其孤儿寡母的照顾,他广做善事,为乡亲架桥修路。公主也无心回宫,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白头偕老。
从此莆田又多了两道美味佳馔,“哆头麦麸竹蛏”和“哆头驸马蛏溜”。在锦墩与铁灶之间多了一座“驸马桥”,在凤凰山麓也多了一座公主坟。在公主坟附近也多了一座守墓的佛堂,这佛堂以公主的封号赐名“月峰庵”(今为月峰寺)。随公主出宫的宫女也削发为尼住进庵中,按宫中礼仪早晚为公主捧糜、捧饭。这种礼仪也教化了周围的乡亲,逐渐成为莆田人缅怀逝去长者的一种地方风俗。

庄边麦煎与山里杂烩炝粉

话说明朝万历十三年(1585),国师陈经邦上书乞休告老回乡后,过着“课僮习农务,倚仗立牛背”的闲适生活。麦收后的一天,他沿着山路尽兴闲逛,过了尚书桥不知不觉来到庄边地界。时值正午,又渴又饿,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正在路边树下稍坐休息之际,前面走来一个年轻农妇(事后方知她就是四邻八乡闻名的,既勤劳能干又有一手好厨艺的康嫂),手提竹篮和瓦罐。陈国师赶忙站起来,向她打听附近有没有饭馆,想买点吃的、喝的。农妇看他慈眉善目,像是做学问的城里人,于是就说:“我家就住前面不远,刚给男人送饭回来,你跟我到家吃点吧。”于是陈国师就跟着农妇到她家里。农妇用新收的麦子做了麦煎招待他。陈国师吃后大加赞赏。一来二去,时间长了,关系熟了,国师就认了年轻农妇为义女,康嫂也就成为陈国师的七小姐。后来国师还在城里小西湖边上(铁树里),为她置了一处宅院。
过了两年,陈国师50岁寿诞,神宗皇帝派了一个山东泰安籍的官员为御使,特地来莆为陈国师祝寿。因为北方人喜欢面食,国师特地让七小姐做了麦煎招待贵宾。特使吃后大加赞赏,并向七小姐讨教麦煎的制作技艺,并带回家乡山东泰安。由于山东泰安地处丘陵山地,麦子比较金贵,所以他们就以玉米面、小米面为主料混合起来煎成饼,因为是混合面煎的饼,所以没法叫“麦煎”,只好叫“煎饼”。如今“泰安煎饼”已成为当地老少都喜欢吃的食品。
再说来年春节,国师忙于应酬各地官员和亲朋好友拜年,直到正月初二才得以空闲,于是他来到小西湖畔散步,不知不觉走到七小姐住处。他顺路到七小姐家看看。七小姐得知义父新年头一次上门。喜出望外,按习俗要煮“点心”招待义父,但又来不及准备,心一急,急中生智,只好变通把过年剩下的一些年货,炸豆腐、猪肠、猪血等,各取一些弄成杂烩汤,再用“粉心”(淀粉)勾芡一下,做出一道既可当汤又可当饭的小吃。因为过节应酬宴席太多,突然换下口味,来一碗意料之外的点心,吃起来别有风味。国师吃后不但连声叫好,还特地为它起了个名字叫“杂烩炝粉”。
从此,“杂烩炝粉”不但成为莆田的风味小吃,而且每年春节正月初二中午吃“炝粉”,也成为莆田的地方风俗。俗称“正月初二中午吃隔年豆汤”。
传说七小姐的后人还在庙前街开了康记饭庄,专卖“庄边麦煎”和“山里杂烩炝粉”,引来四方宾客,生意兴隆,轰动一时。顿时“庄边麦煎”“山里杂烩炝粉”名声大震,成为莆田乡亲既大饱口福又经济实惠的地方小吃。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