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劲松
在《新书》卷九中,贾谊说:“大禹之治天下也,诸侯万人,而禹一皆知其体。故大禹岂能一见而知之也?岂能一闻而识之也?诸侯朝会,而禹亲报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国也。其士月朝,而禹亲见之,故是以禹一皆知其体也。然且大禹其犹大恐,诸侯会,则问于诸侯曰:lsquo;诸侯以寡人为骄乎?rsquo;朔日士朝,则问于士曰:lsquo;诸大夫以寡人为汏乎?其闻寡人之骄之汏耶,而不以语寡人者,此教寡人之残道也,灭天下之教也,故寡人之所怨于人者,莫大于此也。rsquo;”
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大禹治理天下,诸侯上万人禹全都知道他们国家的情况。大禹哪能见一次面就能知道他们的情况?哪能听到一次他们的情况就能记住?诸侯来朝见,禹亲自回复他们,所以禹全部了解他们国家的情况。那些下属的士人每月朝见,禹都亲自接见他们,所以,禹全部了解他们的情况。尽管这样,大禹仍然非常害怕犯错误。诸侯来朝见,他就问他们:“诸侯们认为我骄傲了吗?”每月初一,士人来朝见,他就问士人们说:“大夫们认为我骄傲了吗?听到说我骄傲奢侈的事情吗?要是听到不告诉我的,这是教我损害正道,教我毁灭天下的教化。所以,我能引起别人怨恨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大禹治理天下的事迹是很感人的:一是对己严,工作到位。身为万邦之主,不是高高在上,单方面听各个诸侯的汇报,而是和各国士大夫们保持密切关系,对各地情况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作风民主,随时请诸侯等人提意见,及时纠正错误;三是带头同骄傲、奢侈等不良行为作斗争。
列宁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万邦之主,大禹自然而然成为全国学习的榜样。上行下效。大禹工作过细到位,对各个诸侯国一一兼顾,关心各地各方面建设,作风民主,带头同不良行为作斗争,诸侯们就会增添了自觉性和进取心,无不有着创造精神。其结果,天下大治的局面也就容易出现了。这是不言而喻的。
贾谊又说:“大禹曰:lsquo;民无食也,则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劝也。rsquo;故鬟河而道之九牧,凿江而道之九路,洒五湖而定东海。民劳矣而弗苦者,功成而利于民也。禹尝昼不暇食,夜不暇寝矣,方是时也,忧务故也。故禹与士民同务,故不自言其信,而信谕矣。故治天下,以信为之也。”意思是说,人民要是没有饭吃,我就不能对他们发号施令;事情做成了,要是对人民没有好处,我就不能鼓励他们去做什么了。所以,疏通黄河引导河水流向九条支流,开凿长江引导江水流向九条水道,疏通五湖使东海安定不泛滥,人民很劳累却不会感到苦,是因为事情成功了对他们有利。禹曾经白天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没有时间睡觉,正是这个时候,为了操劳事务才这样的。所以,禹和民众一起做事,并不谈论自己的诚信,而诚信已经被人民了解了。所以,治理天下,应用诚信去治理。
孔夫子三大政“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把取信于民放在首要地位,贾谊则进了一步,把大禹的治国理政原则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大禹不是把诚信挂在嘴巴上,说得好听,而是融化在血液中,一言一行无不想到人民的利益,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而且还能以身作则,和老百姓一起,同甘共苦,甚至于白天没有时间吃饭,晚上没有时间睡觉,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群众感其诚,自然而然会为大禹去冲锋陷阵,无往而不胜。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后来因触犯了既得利益者,遭到打击,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一年后亦死,时年33岁。今传《新书》十卷,是后人据他的疏文、教材等整理而成的。孔夫子以六经为教材,教书育人,传承的是尧舜禹之道。贾谊出任博士,或者太博,传承的也是尧舜禹之道,《新书》是一历史见证。所以,如果理论联系实际,把文景之治和《新书》联系起来,那么,我们就会觉得贾谊是文景之治的总设计师。例如大禹治理天下的事迹是很感人的,贾谊就注意总结大禹的经验,让汉文帝父子严于律己,像他那样亲民爱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去开创汉初政治的新局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孔子和贾谊教材的共同特点是用榜样来教书育人,传承尧舜禹之道。贾谊任博士、太傅,前后十来年时间。时间不长,但是,这却是他传承尧舜禹之道的黄金时间。那些既得利益者以为造谣中伤,把贾谊赶出京城,就可以达到目的,逃脱失败命运,那真是太天真了!贾谊之所以受到后人尊重,是因为他的教材《新书》编得好,传承了尧舜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