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北高镇地名演绎传奇
【发布日期:2016-06-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

□郑银华 张碧华

传说,昆仑山全真派祖师王重阳听到“沉七洲,浮莆田”的奇迹后,倍感兴趣,特地带着七个弟子从昆仑山云游到东南沿海兴化湾畔。当他们游览完五侯山后,看到五侯山附近有座小山,山虽不高,但形状奇特,形似西昆仑山的缩影。于是他们停下脚步,在山上结庐,架起烟囱,垒起八卦灶,炼丹修炼。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于是后人就把王重阳结庐修炼的小山称为“昆仑山”。把昆仑山北面高耸的小山称为“烟囱山”,莆田方言“烟筒山”,文人又把它写成“烟岚山”。而王重阳炼丹用的八卦灶台,因“双鱼悬阁”地势比周围高,所以人们把它称为“八卦高灶台”,简称“八高”。又因北面烟筒山比南面昆仑山高,又改称“北高”。
北高钟灵毓秀,洞天福地。儒、释、道各路神灵都慕名而来,立庙建寺。传说,摩尼教教主一来兴化湾畔,就看中了北高这一福地,并让刘、童两位护法神留守镇殿,还在四周布下天罗地网,企图独霸此地。永兴岩的张公圣君闻讯后,特地赶来破阵。他祭起五雷,仍无法轰开天罗地网。迫于无奈,张公圣君乘教主出外云游之际,他脱冠解袍,登上烟筒山,从王重阳炼丹的烟囱钻进去,再从八卦灶的灶眼爬出,从内部攻破。终于收伏了刘、童二神,打开天罗地网,成功破阵,坐上中央神座。摩尼教教坛也改成张公庙。因此莆田沿海张公庙里的张公神像都是免冠解袍,披头散发,全身漆黑。“张公钻烟筒,搓黑面”,也成为莆田的俗语。
由于张公坐镇,各路神灵相安无事,寺庙书院毗邻,庙会月月不断,人气旺盛。每月初一、十五的庙会集市也逐渐改成每日五更早市,俗称“鬼头市”,又称“肩头市”。每天,天刚蒙蒙亮,四邻八乡的人们就肩挑货物来此地交易,太阳一出就散市。由于五更天“称星”看不清,所以买卖只能用手捧,用碗量。全靠个人信誉,他们的信条是:宁“损金”,不伤义。所以“损金”也成为莆田地方物美价廉的俗称。“宁lsquo;损金rsquo;,不伤义”也成为现代北高首饰匠走南闯北、驰骋市场的经营理念。这也许是莆田最早打造的诚信品牌。
明·嘉靖年间,北高还是剿倭的主战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广东水军提督孔兆熙率部秘密进驻兴化湾。在滩涂与倭寇殊死搏斗时,孔将军身先士卒,英勇杀敌。混战中,孔将军不幸颈部被一倭寇砍伤,血流如注,但他仍浴血奋战,直至壮烈牺牲,以身殉国。
据说,孔将军殉难时正遇涨潮,遗体随波漂流,尸身上空百鸟盘旋悲鸣,为之守灵送行。翌日遗体漂至北高后积村海面,民众发现后含泪厚葬。并在发现孔将军遗体的海边建起“万灵宫”,塑金身奉祀,尊之为“西岭孔大人”,俗称“后积大王爷”。由于孔将军治军极严、赏罚分明、疾恶如仇,所以莆田沿海人们常用“让大王爷抓走”、“叫大王爷船载走”来咒骂对方。如今这两句话已成为莆田方言俚语。
话说,明朝工部尚书康大和,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早年一直寄居在姥姥家里。为了贴补家用,他十三岁开始就肩挑着自己赶海的蚬、蛏等海产品来“肩头市”叫卖。他每天都在集市南面书院的窗根下摆摊设点,边卖边听书院先生讲书。书院的先生姓梅,人称梅老夫子。梅老先生看他少年聪颖,篶志好学,有意收他为徒。一天,先生借买蚬之机,看着对面的朱子庙,出了上对:“眼珠子,鼻孔子,朱子何在孔子上?”康大和看着先生下巴的胡须,灵机一动,马上对上:“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怎比先生长。”梅老夫子听后哈哈大笑,说声:“孺子可教。”于是就收康大和为徒,免费让他入学。
有一次,康大和挑蚬路过邻村时,正值邻村为观音大士、三一教主、魁斗星君、关圣帝君庆诞搭戏台,把路口堵了。行人过不去,找人又找不到。原来一班人都围在案桌四周,商量写戏联的事。村里乡老、文人们深知此联难撰,互相推让,久议不决。康大和了解事情原委后,便说了句:“过路难,写对联有何难!”乡老们看他一脸麻子,其貌不扬,说:“人不大,口气不小,有能耐写出来,我们就拆戏台让路!”康大和听后,走到案前,挥笔写下:“金莲开夏午,铁笔点《春秋》。”寓意上述四位神名。构思巧妙,对仗工整。让乡亲们赞叹不已,自动把戏台后移,让出路口。康大和巧写戏联的消息不胫而走,传为佳话。由于路上耽搁,康大和赶到书院时,还是迟到了。先生看着康大和流满汗水的脸,出了上对:“急水流沙粗在后。”康大和看着场上晒的稻谷,脱口说出:“狂风扬谷破先行。”康大和才思敏捷,巧对对子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破谷”也成为莆田人对秕谷(指不饱满稻谷)的俗称。
为了求学,有时耽误了卖蚬,康大和怕蚬放坏了,就把卖剩余的蚬洗干净后,用盐腌制起来。无意中,康大和腌制的蚬成为莆田一道地方美食。康大和进京赶考时还带着自己腌制的蚬。明·嘉靖十四年(1535)康大和进士及第,殿试时他还把自己腌制的蚬献给皇上,皇上品尝后,大加赞赏。于是,莆田腌蚬便成为宫中一道御用小食。
明·嘉靖四十年(1561),康大和晋升工部尚书。不久因严嵩党羽构陷,致仕返乡。康尚书返回故里,重游北高朱子庙时,触景生情,还特地为北高“肩头市”撰文立碑。
话说北高“肩头市”,随着商贸日益繁荣,久而久之,人们就在朱子庙周围搭起凉棚,后又用稻草或芦苇盖起茅草屋。逐渐形成一条街,街上的店铺人们称为“肩头店”,后按莆田方言谐音,又改称“街头店”。随着“肩头市”不断发展扩大,逐渐形成了北高商市。
北高位于莆田东南沿海,距市区16公里,东接后海303垦区,西连南洋平原,北临兴化湾,南邻笏石镇。本辖境宋、元时属崇福乡兴福里,明、清时属六区兴福里,民国24年(1935)成立北高镇。解放后属六区、十七区、北高乡。1992年改为北高镇。
改革开放后,北高人以精湛的手艺闯天下,素有“十个首饰匠,八个北高人”之称。
今天,北高正以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示它的风采。无论是八卦宝地的“八高”名号,还是仙人福地的“北高”尊称。一个普通的地名,演绎着抗倭英雄的悲壮赞歌,承载着众多历史名人的逸闻趣事,它伴随着北高人闯天下的脚步,走向全国。这就是东南沿海兴化湾畔一个普通乡镇地名的魅力。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