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子和
东岳观,是一颗镶嵌在锦江大地上璀璨的明珠,是一座屹立在鲤鱼山下的千年古观。它位于江口镇锦江路,俗称福莆仙东岳观,是奉祀东岳大帝的大型宗教活动场所。
东岳观之渊源,肇自有宋。据史料记载,宋太平兴国元年(976),东岳观便逐渐形成了福建最早的泰山神祇分镇。据《莆田县志》载:东岳观创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后圮,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由知县何南金所倡修。清嘉庆十二年(1807)和民国十一年(1922),又对大殿、东西两庑、拜亭、山门及外庭、照壁、戏台等建筑物进行过两次大修。清同治元年(1862),鉴于东岳观屡遭过官兵驻扰,兴化府曾刻石示禁(此石碑至今尚存)。
一来到东岳观正门前,就会看见正门、西辕门紧锁。因为正门只有“帝王”才能出入。平时人们从东辕门出入。该观庙会期间,菩萨和信众只能从东辕门进,由西辕门出。步入该观东辕门,来到山门前,就看见直立山门两旁的盘龙石柱,精雕细琢,玲珑巧妙,具有颇高的艺术性。初入山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先问心”大匾,系新加坡华侨陈仙先生题捐。此匾考其含义大概是入门先告诫人们,是是非非先问心,凡事不能欺诈,要诚信正直,才能问心无愧。同时还启示世人:人算不如天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谋万算枉徒劳。这一珍贵的实物史料,也让每个走进东岳观的人经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之后,看到的是山门内小埕两边走廊上的“延寿司”。经过左走廊,就来到中殿的“帝藏王”西阁,在中殿和它对称的是“观音大士”东阁。中殿正上方前挂着民国二十六年(1937)林森题的“五岳独尊”匾,之下左右柱子上是清道光七年(1827)大理寺卿、礼部右侍郎郭尚先题的“风雨八口来日观,壶华双笏觐天齐”联;中殿正上方后挂着明朝进士曾楚卿亲书的“东皇司命”镶金巨匾。
中殿之后又是一个小埕,小埕两边的走廊上各有五殿“阎王”。小埕中的无梁拜亭,仿古创新,结构巧妙,为观内增添了秀色。拜亭上挂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里人、监察御史江春霖题的“累世蒙庥”雕龙匾。穿过拜亭,就来到后殿。后殿东侧是一座“文昌阁”,这里是信众虔诚“求学”之处。
后殿的最后一座是“混元宝殿”。上了放生池旁的石阶,就能看到宝殿里坐着“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二郎神”hellip;hellip;宝殿东侧是“妈祖阁”,西侧是“三忠祠”。“三忠祠”的右侧是“妈祖殿”,这里是信众“朝拜妈祖、祈求降福”之处。
离开“妈祖殿”,下了台阶,来到汶莱侨胞陈振荣捐建的“涵江华侨纪念馆”。东岳观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期间虽历经沧桑,数度兴废,然而历代香火鼎盛,名扬海内外。侨胞出国前,必至庙中虔诚焚香许愿,祈求舟旅安康、营谋顺遂、吉祥如意。1984年夏,由李培廉先生牵头福莆仙侨眷侨属和热心人士计200多人,汇集江口孝义宫商议重修东岳观大事,并组成福莆仙华侨修建东岳观文物古迹委员会。华侨、侨眷们纷纷响应,慷慨解囊,由他们包修包建,有的捐建,有的捐资,真乃万里乡心存古迹!
这一纪念馆前的大石埕西侧,戚继光雕像伫立在石台上。这位明朝三度援闽抗倭英雄,令家乡人民深切怀念,敬佩不已。
东岳观内,神像及木雕、石雕、彩绘、壁画等,均延请莆邑之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体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著名工艺大师方文桃、姚亚看、陈宝如等均在东岳观内留下他们足以传世的力作。
东岳观素来享誉中外,闻名遐迩。每年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观定期庙会,前来朝拜者更是人山人海,络绎不绝。
自建观以来,东岳观董事会始终热心于兴修农田水利,修建堤防,创办小学,举办慈善事业,真是“缘结东岳观,情系福莆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