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丰敏
《画皮》这个故事来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故事虽然是说妖精画皮装人,但其实画皮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编造谣言神化或丑化某人,令其面目全非、判若两人,扭曲了事实,遮盖了真相。
由于《画皮》是讥讽鬼,所以画皮基本是贬义词,通常是丑化某人。中国名女人被画皮是常有的事。像林徽因这样出众的女性,被画皮更是在所难免。既然有人喜欢画皮,当然也有人喜欢去皮,还原真相。林徽因哪里被画得最不像样呢?当然是她的爱情。这也是大家津津乐道她的主要原因。
首先该去皮的地方就是杜撰臆断她爱情经历的作者。这些作者多数是男性,根据一些零星资料来想象林徽因的情感生活。一个大老爷们要变身成美女来体验女人心中对爱情的感受,可信吗?男人仅仅靠一些史料和旁人的说法,怎么能还原真相呢?何况这个旁人还是林徽因丈夫的第二任妻子。
一句话传了几个人都会出错,何况对一个人的认识。亲人之间、夫妻之间都常有误解,后人如何能正确认识、理解一个与自己不同时代、不同性别、不同文化思想环境的女神呢!所以读者不要相信断章取义的资料,更不要轻易相信一个男作者写的林徽因。
其实林徽因和徐志摩、金岳霖之间,仅仅就是一个女神被粉丝崇拜的状态。林徽因聪明在于,她愿意一直站在神坛上,住在女神画像里,不下凡。她知道,仙女一旦下凡,就从仙变成女了,对于崇拜她的粉丝而言,就失去了神秘感,也就失去距离美了。
徐志摩和金岳霖都是文艺家,都喜欢做梦,都需要梦中情人,更愿意在精神世界中去爱一个貌似完美的林徽因。林徽因懂得保持这种距离美,他们才会如痴如狂地追梦着她。所以林徽因说徐志摩是诗人,爱的并不是真实的林徽因,而是他心中美化后的女神。这是非常正确的,诗人多数如此。当一个诗人为爱情写诗时,其实诗里的她已经超越了现实中的她,成为他想象中的那个仙女。
林徽因是女神,如果真的下凡了,那么,徐志摩和金岳霖心中的月亮光芒就暗淡了,哪能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千里迢迢、不辞辛苦地去追梦、追星呢。理性聪慧的林徽因,也希望保持这样一种距离美,能始终被男人追捧和爱护着,才是一种安全和幸福。得到的总是不如望梅止渴好,林徽因没有这样的理性和智慧,就不可能成为女神了,那也就是丁玲和萧红了。
丁玲和萧红都不够美丽,也不够优雅,没有被男人这样追捧过,所以一旦被追,就容易迅速坠入凡间,何况她们喜欢倒追男人,所以无法成为高高在上的女神,而只是一代才女。
这说明做女神,是有条件的。女神必须生自官宦或贵胄家庭,至少是家学深厚的书香门第。只有如此,她才能具备淑女、名媛的教养,拥有特殊的优越身份,头顶光芒,让男人一见倾心,再见倾城。因为男人是很喜欢追逐光芒的,普通女性再美丽、有才华,如果没有附带高贵的家族荣誉,或者光芒四溢的社会身份,是难以被男人当作女神渴慕的。
林徽因有父亲林长民的光芒照耀,才成为夺目的明珠,被徐志摩看上。否则,热爱光芒的徐志摩也只会把林徽因当作普通女子,怎么可能为她去离婚呢。他觉得自己的妻子没有光芒,太土气,还不如舞会上的陆小曼那么耀眼迷人,所以只要看到光芒,徐志摩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令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贾瑞。或许飞蛾扑火的徐志摩没有想到,戴着著名诗人光环的他,也只是一个像贾瑞一般没有眼力的人物。如果他思想深刻,有慧眼,就会发现妻子张幼仪身上的光芒。因为有些光芒是不发光的,只是发热。徐志摩太短视了,太爱慕“虚荣”了,才会看到有光芒的女人,就想飞蛾扑火。
林徽因被画皮的真正原因源自她的太太客厅。其实,她最初的名气仅限于民国的文艺圈里。如何弄得大家都知道她呢?那时北京文人无处聚会,而林徽因和梁思成从国外回来,带回外国人爱好文艺沙龙的特点,一时成为风尚,不免令人妒忌和闲话了。因为当时文艺沙龙对国人而言是非常新鲜的,何况林徽因在文艺界里才貌双全、见识开阔,又能说会道,最要紧的还是她的父亲和公公都是影响中国历程的政治明星,她的身上因此不知涂抹了多少政治色彩,仿佛只要靠近她,就能离某些政治秘密或真相近一点。这样夺目的女性不引起关注,周围的男人就是有眼无珠了。
即使如此,那也是部分北京文人小范围地相聚她家,结果有名人妒忌写成文章,才把这件小事变成了大文章。后来徐志摩的突然离世,又为他们之间的关系留下了许多遐想和杜撰的空间,因而被后人不断演绎传说,名气达到了今日的空前高度。
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仔细研究林徽因出国前后的时间,就知道林徽因没时间爱徐志摩。任何人在年轻时,总会有交友的热切愿望,何况林徽因在欧洲时没朋友,常常一人在家,当然将热烈的求爱者徐志摩视为很亲近的朋友,也就无话不说了。但那时她还年幼,对爱情似懂非懂。聪明的她却深知与徐志摩不合适,何况徐志摩的妻子正在第二次孕期中。林徽因十分善良,觉得当面拒绝徐志摩不合适,便写信给徐志摩。
一个16岁的女孩,第一次遭遇毫无预备的强烈爱情时,产生了糊涂的摇摆感,拖泥带水地解决问题,是十分正常的。她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段感情,于是写给徐志摩的信中真实地流露出了自己对未来的茫然无知和痛苦。她为何痛苦呢?
林徽因自幼看着母亲被父亲冷落一旁,深深感受到做女人的辛苦和委屈。她长大后得到父亲的宠爱,然而眼见父亲仕途不顺利,到处找依靠。到欧洲旅游,也是父亲仕途失意,被政党驱逐时。这种情形下,16岁的林徽因自觉生命就像一艘大海里的小船,完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也无法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她困惑和害怕,所以写信给徐志摩,说的其实是一些哲理的话,是对生命的思考,一种诗意的表达。她不愿意和徐志摩结婚,因为那是非常痛苦的精神折磨,她还没有爱上徐志摩,看到可怜的张幼仪被逼离婚,使她想起可怜的母亲,所以为此哭了大半夜。她可怜张幼仪,也害怕自己遭遇母亲和张幼仪的不幸下场。而非某些人说的因为寂寞而写信告白。所以认识徐志摩十年后,也就是徐志摩死后,她写了一首诗《那一晚》:
那一晚你和我分定了方向,
两人各认取个生活的模样。
到如今我的船仍然在海面飘,
细弱的桅杆常在风涛里摇。
这诗里的船就是指她的人生,细弱的桅杆就是她自己。在那种动乱年代,谁都觉得自己是一根稻草,毫无安全感,在可怕的社会风涛里摇摆,没有方向,不知战乱的社会何时可以安定下来。这是对未来命运的恐惧。
但林徽因的确需要徐志摩这样的朋友,虽然他们没有成为正式的恋人和夫妻,然而被一个人深深、长久的爱护,谁会拒绝呢?何况她自觉光明磊落,彼此关系清白,对得起梁思成,徐志摩和梁思成也是好友,就没有必要刻意避嫌。但是人言可畏,有多少智者看得懂呢,多数都是俗人。
对金岳霖的感情,她也如同对徐志摩一般,不过是喜欢和习惯了被男人爱护和崇拜的心理。这一切都和林徽因的母亲有关。林徽因从小就因为母亲被父亲冷落缘故,没有安全感,对男人是没有信心的,也就没有了恋爱的兴趣。然而,她备受瞩目,这种被人关注的感觉会让她很有成就感。大凡明星都如此,一旦没人关注了,很快就得抑郁症了。林徽因年轻时也如此,她渴望长期被关注和追捧,所以她有了自己的太太客厅,保持着一种曝光率。加上这些文人也需要这样一个梦中女神,更需要一个可以高谈阔论的场所,所以林徽因的太太客厅就满足了大家的精神需求。但是随着孩子的出生、对建筑学的热爱,林徽因的精力都转移到了家庭和做学问中。有些人却总抓着她年轻时的一点故事不断夸张演绎,把一件小事变成了大文章,无形中反而宣传了林徽因的迷人魅力。
有人说,金岳霖曾与林徽因夫妻住在一起。其实,金岳霖不只是喜欢住在林徽因家后院,在云南西南联大时期,他也住在另外一户朋友家中。他单身,喜欢与别人家住一起,寻找家的温暖感觉。普通人总喜欢用自己的庸俗品味去俗化和丑化别人的纯洁美好。不知道文艺界有些人的品味很高,是活在梦里的、精神的金字塔尖上。
论才华和美貌,民国出色的女性很多,林徽因并非第一。但林徽因的优秀之处在于她有真性情,不虚伪做作,善良正直,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身为作家、建筑学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使她做人处事方面都优于一般文人,体现了五四以后中国女性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其认真执着的做学问态度,更令她成为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她身上的政治色彩也很浓厚,提到公车上书,就想起她的公公梁启超;提到五四运动,就想起她父亲林长民;提到中国建筑学,就想起梁思成;提到近代诗歌,便要扯到徐志摩。这些人都围绕着林徽因,给她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光芒,仿佛众星捧月,即使月亮不发光,也是月亮。所以,林徽因成为一代女神。
换个角度看外国女神。奥黛丽·赫本,没有“污点”吗?但是外国人不会去挖她的风流韵事,十分珍惜她的美好形象,即使是玛丽莲·梦露,他们也没有丑化她,把她画皮成妖魔鬼怪,而是建造纪念馆来捧着她。
再过一百年,林徽因会被画皮成什么样呢?真心希望,大家好好保护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