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荣
□林春荣
连氏祠堂是一座前连村千年历史的立体教科书,也是一本名门望族浩如云烟的家族史,更是莆阳大地上一支中华姓氏悠久的文化古迹。连氏祠堂又称凤阿祖祠,始建于南宋,明代重修,是“三头”连氏共祀的祖祠,奉祀入仙始祖右丞相连治公等列祖列宗及连氏先贤。
我轻轻地抚摸着连氏祠堂门口的抱鼓石,为连治的历史功勋而欣慰。正是这个八百年前的宰辅,为这一脉连氏儿孙赢得了立宗开祠的政治资格,前连村的历史文化才如此生机蓬勃地蛰伏在木兰溪畔。沿着时间的脉络,我甚至能听见连氏儿孙们翻山涉水、艰难开拓的喘息、呼吸,甚至歌唱。
站在庄严、肃穆、安静的连治墓前,那些描红的文字沉淀了一个封建社会高级官僚的气派,那块誊写着“宋右丞相宗庵连公夫人孔氏佳域”的墓碑,已把凤阿连氏始祖的往事描绘得十分清楚。仙邑、惠邑、德化合立的题款,证明这一枝三叶的历史渊源,也是入莆连氏家族在八闽大地上的历史沿革。
连治墓是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修的,整座坟墓整体还算完整,墓平面呈凤字形,三合土、石构墓,由墓丘、墓案和三个墓坪组成,是“三头”连氏子孙清明或冬至共同祭祀的祖先,也是连接数以万计连氏子孙的感情纽带。这座历经八百年的风水之地,如同一座连氏家族的文化之山,矗立在凤阿连氏儿孙的目光之上、心灵之上、血脉之上。
连氏祠堂上纷繁的文化符号,我已熟读了一个家族源远流长的血脉蜿蜒,沿着这一脉络的分枝散叶,我文字的追踪已呈现着鲜嫩如初的漂泊、远离,不是遗忘。漂泊的乡愁有根,连在前连的祠堂里,那供桌上从不熄灭的烛火,连在前连村云顶山上那一方矮矮的坟墓,连在前连村无所不在的面孔上、皱纹里、淌流的血脉上hellip;hellip;
三
木兰溪中游的南岸上,这一片肥沃的田野边,那一座座连绵的古民居,以其气势恢宏的布局,呈现着天下独一的“丁”字形,或许你走过安徽、江西、江苏、广东的古村落,看过形形色色的古民居、古建筑,但你绝对没有见过如此刻意、如此特别、如此讲究的“丁”字形布局。不仅是农耕文明社会中,那些先人聚族而居的善良而又美好的愿望,而且也是连氏先祖期盼人丁兴旺、家风浩然的现实写照。因而,连氏子弟无意中创造了天下唯一的民居建筑群,刻意之中显现着先人那种内心祈盼的生存方式。
开动“丁字形”民居筑建的舵手,是明末连姓乡绅一个叫连春的儒商。史料没有多少文字保存着连春的生命轨迹,或者记录连春往事的野史秩闻,这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有文化有经济头脑的人。但是,从连春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窥视到一些连春的人生追求。明朝嘉靖年间的倭寇之乱,彻底推毁了莆仙的民间经济基础,读书进仕已经不是莆仙青年学子唯一的出路。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繁荣发展,为了子孙的富裕生活,出外经商已是不少人的职业选择。连春的出现与选择,或许是社会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遍现象,但对连家来说,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连春是一个读书人,那些四书五经,那些加减乘除,成为连春运营成功的秘诀。连春生了四个孩子,长子连庶生,次生连熙生,三子连驾生,四子连敬生,这四个兄弟也很争气,为连春这个家族生了二十四个孙子、九十九个曾孙。连氏子孙继承祖训,辛勤劳动,不辞辛苦读书经商,一代接着一代起大厝。经明清两个朝代,二百多年时间,终建成这座气势恢宏的民间建筑群。
我还是先介绍“丁”字形建筑群的具体结构。
“丁”字形古民居群由十六座大厝相互毗邻,连结成群。最早建的阿头祖厝、阿头大厝、田厝等六座建在“丁”字形横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明末清初时盖的。旗杆厝、旧厝、中厝、阿毛厝、仙公厝、下张厝、阿五亭、阿六亭等八座,均建造在“丁”字形的竖笔画上。这些古民居大约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起的。最后建的下过溪厝、顶过溪厝建造在“丁”字形的钩笔画上,这两座大厝是清光绪年间起建的。两百多年的时间,这些大厝沿着“丁”字形先后建筑,既继承连氏家族一脉相承的祖训,也展示这个家族绵延不绝的殷实家底。
这十六座大厝起建的时间不同,其规模也不一样,有五间厢、七间厢、九间厢,最大的有十九个厢。进深也不同,有一进、二进、三进,但大部分是二进的,这些古大厝有着共同的门面与墙体,青石板打底,红砖砌成,左右护厝,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构架,屋顶上的燕尾脊,这些都体现着莆仙红砖建筑特色,十六座大厝的大门上皆有一副书写着“上党家声大,凤阿世泽长”的对联,这是这十六座民居的家族血脉,也是连氏家族的光荣与骄傲。
从古厝的这一头走向那一头,我久久地徘徊在前连古民居建筑群前,细细地揣摸连氏先人那种宏大而又深远的精神图腾,并且一以贯之,四、五代人接力那样终建成天下独一的古民居。当我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长长的花岗岩墙面,光滑、温暖、整齐,那种独具匠心的打磨,那种细致、耐心、恒久,如同一条汹涌的精神之河,深深地流淌在我的心灵之谷,千回百转,感慨万千。数百帧的砖雕,或人物,或花鸟,或几何图案,把十六座民居装饰那么精美、那么古旧、那么让人感动。
不时走过某一厅堂,举目之间你就会发现厅堂上方悬挂历代朝廷敕封或达官贵人赠送的匾额,有“萱堂燕喜”“惠泽韵凤”“大年偕老”等匾额,这里每一块匾额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都有连氏子弟在出仕入仕时留下的佳话。幽幽的天井、整齐的瓦片、连绵的屋架、古旧的对联,一一衬托古民居的沧桑与文化。大门前石鼓、门当,显现着这个家族的门风与品位;屋檐下垂莲、吊兰,体现这个家族的富有与气派。
前连村的古民居建筑群具有浓厚的明清建筑风格,连绵不断、气势磅礴、古色古香,呈现着闽中莆仙红砖建筑文化的特征,那口被井绳勒过无数刻痕的廿四口井,如同古幽的连氏家族文化源远流长,坚守在古民居建筑群的中央位置。古老的旗杆石或许在宣示一代连氏子弟曾经的辉煌,沉默在一幢古厝的前方,守望着连氏子孙的岁岁平安。那间旧得有点寒酸的春候书堂,早已听不到孩童清亮的读书声,也听不到孩子们放学时快乐的跑步声,但木制的栅栏依然虚掩着一段古老的时光,停滞在书桌上残淡的阳光,忽动忽静hellip;hellip;
前连古民居建筑群,是一部家族繁荣的教科书,是建筑艺术、民间文化、历史底蕴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的宝藏,更是莆阳大地之上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