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吴仁民(1892-1975),字子荣,福建莆田江口人。自小痛失父母成为孤儿,却能走出人生低谷,攀登科技高峰,成为莆田史上首位硕士、首位开办电力公司的现代科技达人,成为大学教授、大学校长,向世人展示一份神奇的人生履历,演绎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那么,他是如何走过自己艰辛而又幸运、坎坷而又光明的人生旅途呢?
求学之路
自从1894年日本发动侵华“甲午战争”打败中国,强迫清朝政府与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偿2亿两白银给日本后,中国国力急剧衰落,深陷半殖民地泥潭。各种瘟疫也趁虚袭来,无法得到有效预防、医疗和控制,任其肆虐。福建莆田曾屡遭鼠疫重创,《莆田市志》记载,在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便有1896、1897、1902年3次严重鼠疫大流行。1902年的疫情,市志这样记载:“全府(兴化府,即现在的莆田市)鼠疫蔓延,灭门绝户不少,涵江的哆头一村就死亡400多人。”寥寥数语,读来竟让人不寒而栗。
这一轮鼠疫灾难,无情地降临在莆田江口邦尾村。村里有个吴姓医生,医术医德,口碑俱佳。他见眼前疫情来势凶猛,乡亲一个接着一个死亡,顾不得情势险恶,每天从早到晚出门治病救人,还拉上妻子帮忙,有时忙得顾不上吃饭。病毒终于染上了他和他的家人,短短几天,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接连在这场瘟疫毒浪猛袭下遇难身亡,唯独留下三个命大的年幼儿子,13岁的大儿子吴仁元、10岁的次儿吴仁民、1岁的小儿子吴仁发。一个兴旺温馨的家庭,转眼之间戛然破碎,留下3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令人唏嘘悲痛。
长兄为父,吴仁元仿佛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了。眼看村里哭声连天、土地荒芜、人心惶惶,他知道他们再难在这里生存下去,于是,他将小弟吴仁发寄养一户人家,带着弟弟吴仁民进城拜访一位美国牧师,请求援助。吴仁元他们的父母生前原本也是基督教友,使得这次求助得到更多的关照。牧师见吴仁元机灵懂事,又有文化,便留他在家做自己孩子的陪读,帮助孩子学习中文和兴化方言,又介绍吴仁民进莆田黄石善育堂(孤儿院),三年后再介绍小弟吴仁发进善育堂。灾难击碎的这一家幸存者,总算有了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安排。
黄石善育堂是基督教兴化美以美会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兴建的一所全省最大的慈善机构,占地面积60多亩,拥有楼房、平屋、仓库等20多座房屋,设有小学堂、印刷厂、加工厂、纺织厂、农场等多种门类。善育堂的生活是艰苦的,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爱心与艰苦。善育堂经费有限,每一位孤儿都要半工半读过日子。吴仁民做工、干农活,吴仁发4岁就开始学纺纱。工读的生活又苦又累,日子过得紧巴巴。冬冷少衣,病来缺药,不时断炊,饥寒常有。三兄弟相依为命,共渡难关。有一次,吴仁民得了重病,无钱就医,高烧多日不退,病情堪忧。吴仁元赶来,看到弟弟不省人事,暗暗吃惊,心想千万不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啊。他横下一条心,硬是日夜坚守,悉心照料,土法治疗,竟是奇迹般的转危为安,渐渐痊愈了。年幼的弟弟吴仁发在两位哥哥的尽心呵护下,也顽强地成长。三颗创伤孤独的心,渐渐得到康复。吴仁民十分珍惜这里给他提供的半工半读的机会,他先前在家已经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功课要比别人轻松许多。他聪颖好学、刻苦耐劳、尊敬师长、真诚待人,学到了知识,磨炼了意志,懂得了做人。
仁元、仁民、仁发先后于1903年秋季、1904年春季、1913年春季被兴郡中西学堂(1907年后改称莆田私立哲理中学)录取。这所学堂仍有半工半读的学习机制,使得3个孤儿可以在这里坚持学业。教会办的莆田哲理中学,自1898年由美国传教士蒲鲁士、蒲星氏夫妇把培元书院改制办成普通中学始,即引进物理、化学、英语、体育、圣经等西方文化课程。吴仁民在这里既可以学到传统的中华文化,又有机会学到西方文化。就读8年间,得到这里众多师长的关爱和精心培育,先后两任校长章哲明、蒲星氏都很欣赏他的为人和学识。1911年,哲理中学毕业的吴仁民,在蒲鲁士、蒲星氏的大力举荐下,获得了教会奖学金赴美国留学。这是他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终于有机会得到实现,这让他感到非常幸运。
奖学金无法足够支撑吴仁民在美国留学的费用,好在半工半读对他来讲早已是轻车熟路,让他有条件完成多年的学业。西方文化开拓了他的视野,科学知识在他看来似水,似空气,似食粮。他合理安排读书与打工的时间,勤奋刻苦,如饥似渴地学习。查阅台湾成功大学吴仁民履历档案得知,他于1912年1月至1916年6月就读于美国甘撒省西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读美国麻省波士顿大学理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他捧着硕士学位证书,百感交集,禁不住热泪盈眶。后来知道,他,吴仁民,自幼失去父母的孤儿,竟然成了莆田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