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报国之举
1919年,吴仁民回到离别8年的祖国,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莆田,他规划好要用学到的知识报答父老乡亲,报效贫穷孱弱的祖国。10月,他进入哲理中学,来到为他打下扎实知识基础的母校教书育人;担任物理教师,还先后担任监院、训育主任等中层职务,代理校长职务主持校务工作。1929年8月,他出任莆田华星女子中学校长。吴仁民还先后担任或兼任过福建省立第十中学等多所中等学校的物理教员、教务主任和苏皖联立技艺专科学校物理学副教授。知识渊博、朝气蓬勃的吴仁民,在繁忙的工作中,其才华得到尽情的释放和运用,让他感到兴奋和满足。讲坛上,他把留洋学到的科学知识,结合本土实际,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们听得既神奇又受益,大开眼界,如坐春风。
在繁忙的学校工作之外,乐于开拓创新的吴仁民还做了件载入莆田史册的大事。每当夜幕来临,校园一片昏暗,街道一片漆黑,他便想起美国使用电灯的明亮与方便,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由产生一股改变现状的冲动。他联系几位志同道合的人士,于1923年1月成立了莆田第一个电力公司,自己出任经理。公司购买一套美国产发电机器,配备37马力柴油机、“凿屋”牌25千伏安三相交流发电机,在城内湖岸靠近哲理中学处选址兴建电厂。一番忙碌,机器响起,电流输出,点亮了哲理中学校园的盏盏电灯,点亮了文峰宫、长寿社等商店的盏盏电灯。现代科技成果,第一次给千年古城带来别样的光明。哲理中学学生欢呼雀跃,倍感新奇。吴仁民耐心给学生们讲解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光能的电力照明原理,听得学生们豁然开朗。他因势利导,勉励大家勤奋刻苦读书,掌握科技本领,给国家给民众带来更多福祉。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语,深深烙在学子们的心坎上,化作他们奋斗的目标和行动。从此,莆田写下了电力照明的历史新章。
1927年,电力公司成立董事会,仍推举吴仁民任经理。鉴于原机功率太小、发电量太少,董事会决定在涵江另建新厂,供应城涵两地用电。同年,购买一套德国产机器,配备200马力柴油机、132千伏安三相交流发电机,铺设3条高压电线,以5250伏的高压由涵江向莆田城关输电,大幅提升城涵两地照明和其他用电需求。与此同时,还催生了莆田另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公司安装了莆田史上第一套电话机设备,供城涵两地电力公司与电厂之间内部通话。1937年7月,电力公司由政府接收改为官办,改称“福建省建设厅莆田电厂”,吴仁民仍在其中任职。看着公司一步步发展,吴仁民仿佛看到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到由衷的欣慰。可是,“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殃及莆田,在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莆田百姓家破人亡,民不聊生,柴油供应链也随之中断。1939年7月,电厂被逼停产,全套机器内迁。侵略者的战争屠刀,生生扼杀了莆田这一现代工业的萌芽。吴仁民仰天长叹,眼里滚动着悲愤的泪花,无比憎恨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
1943年,吴仁民踏上教学生涯的新征程。这一年8月,他应中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拓者、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校长罗忠忱聘请,千辛万苦赶往万山托举的贵州省,来到该校担任物理学教授。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路管理学院沦陷后内迁贵州省平越县(今福泉)联办时的校名。在战火纷飞的中国大地上,师生们历经千难万险,千里迢迢来到大西南偏远山区,坚持办学。年过半百的吴仁民,胸怀民族大义,把育才救国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他不顾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办学条件差,坚持与苦难的祖国,与非常时期办学的贵州分校同甘苦共患难。勉励学生国难当头,尤须勤奋求知,学好本领,同仇敌忾,抗日救亡。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8月,吴仁民心情愉悦,满怀希望随校回迁唐山,回到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原址,仍任物理学教授,打算在新时期为培养高端人才大干一场。通常情况下,像他这种年龄段又有这样的高学历高职称,都会在这里做到退休卸任,颐养天年。但是,1947年,他的人生道路又一次走出一个大转折。
晚年之光
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中山堂举行“台湾对日本的受降典礼”,标志着被日本殖民统治五十年的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正式回到祖国的版图。台湾要从日本长期殖民统治下脱胎换骨,需要引进大量军事、管理、经济、教育、文化等人才。政府广泛动员,鼓励全国各地各类优秀人才支援台湾。吴仁民面临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重大抉择,他何尝不知道去台执教的任务艰巨,环境未知,但他把去台执教同样看成是国家大事,是自己报国的又一次机会。子女们虽然有担忧,有挽留,但深知父亲已经决定了的大事,很难让他改变主意,也只好顺着他的意。他不但自己去,还带走了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长子吴纬亚一起走。子女们心想,这样也好,让父亲有个照应。
1947年7月,吴仁民任台湾省立工学院物理学教授兼共同科主任。这是一所1946年10月刚从“台湾省立台南工业专科学校”升格的本科院校,需要许多教授进来补充。吴仁民等教授的加盟,及时有效地优化了这所院校的教学质量,但工作艰巨而繁重。他以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入艰苦奋斗的行列,以一贯的敬业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与全校师生同心协力,努力推进学校发展成为一所名副其实的优质本科院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代代师生的不断努力下,吴仁民执教的这所院校,以坚实的步伐发展着,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1956年,学院改制为“台湾省立成功大学”。吴仁民的学术高度和显著业绩,得到校方、同仁和学生的一致认可,1958年2月,吴仁民被刚刚上任几个月的闫振兴校长任命为成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仍兼物理学教授,直至1968年7月卸任院长职务。至1969年8月退休,他在这所高校服务了整整22年。
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发展,如今,这所闻名遐迩的高校已跻身台湾一流、亚洲前列的水平。这里面,饱含着早期吴仁民和他的同仁们呕心沥血的付出,镌刻着他们对莘莘学子深耕细作留下的鲜明印记。
1964年,吴仁民以成功大学家大业大、担重责重、自己年龄大、不堪重负为理由,谢绝接任即将升迁离任的闫振兴校长职位的推荐,仍在文理学院院长任上。1965年,吴仁民又被提请参与筹建一所高等专科学校,出任校长,培养急需的工业技术人才。他开始很有顾虑,毕竟年龄已大,且还在成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任上,但后来还是顾全大局,两边兼顾,挑起了重担。筹建新校,白手起家,困难重重。他不辞辛苦,认真负责。勘察校址、办学规划、招聘教师、队伍建设、科研与教学等等,他都积极参与,精心筹划。他取中华经典著作《大学》中“正心”、“修身”之宏旨,亲自给位于高雄澄清湖畔的新校定名为“台湾正修工业专科学校”,定校训为“止于至善”,又亲自撰写校歌歌词。他担任这所学校首任校长整整10年,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出重大的贡献,为学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半个世纪过去,学校稳步发展,几经扩容,增设科类,1988年升格改制为本科“正修技术学院”,1992年改名为“正修科技大学”。学校从专科到本科,到现在设有研究所博士班、硕士班,一路发展,日益发达。可是,后来的这些繁荣局面,吴仁民并没有看到,他的足迹停留于1975年。这一年,长期超负荷操劳的吴仁民不幸病故于校长任上的第十个年头,享年83岁。他的离去,带给该校悲痛和损失,却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代正修科技大学的师生,无不深情怀念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