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历史的回声
【发布日期:2017-01-1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朱谷忠

师生治学
闽北建阳,流转一则朱熹和他学生蔡元定的史料,读来十分吸引人。
史料介绍,出生于当地的望族书生蔡元定,无意中获知大理学家朱熹到当地乡间读书授徒,连忙前往拜谒。谁知俩人交谈片刻,便一见如故,接着彻夜对榻讲论,次日竟不忍分别。于是,蔡元定邀请朱熹到他的书院讲学,朱熹欣然应约。谁知,某日朱熹去后,深为当地山川形胜吸引,当下决定在附近选址建舍,后来便举家在那里住了下来。
朱熹住的地方名云谷山,与蔡元定住的西山遥相呼应,两山相距数里,有路相通,但要互相喊话是听不见的。这俩人,为了便于联络,约定在各自山头建台悬灯,除雨雾天外,都能夜夜相望。他们相约,看到灯明,表示治学正常,若读书中遇到难题,可将灯灭了,翌日往来论学解难。因此,凡灯灭次日,蔡元定必到朱熹这边请教,朱熹也必留他数日,共同探讨。这数日,白天众学子将讲堂围个水泄不通,听师生俩一问一答,引经据典,好不精彩;入夜,师生俩又对榻讲论,通宵达旦。朱熹女婿曾对人说过:“元定公之来谒朱子,必再数日,往往通夕对床不暇寝”。
后来,蔡元定也成了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律吕学家。
历史上,古人勤奋学习、潜心治学的故事很多,如凿壁偷光、燃薪夜读,囊萤苦读、映雪读书等等,都与各种光影有关;有趣的是,朱熹、蔡元定师生俩为探讨学问,相约“揭灯为号”,也与光线有关,只是这个灯光,似还闪烁着一簇不息的精神之火。
总之,这段八百多年前朱、蔡二位圣贤探讨学问的故事,就这样被后人当做“揭灯为号”的典故流转至今。这则典故,当地人无所不知,但对外人而言,确系新鲜。不少听到这则典故的人都感叹:面对古代圣贤如此专心、严谨的治学精神,对比今天的学习条件,心里油然升起的,不止是敬重,还有几分愧惭呢!
探险过后
近读徐霞客《闽游日记》,发现他五次入闽,每次都有精妙记述,特别是对福建几条水系的考察后,作出一个科学论断:“(建溪)盖浦城至闽安入海,八百余里;宁洋至海澄入海,止三百余里;程愈迫,则流愈急。”
这是考察的记述。可贵的是,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个要付出多少体力和精力才换来的记述,不但是一个发现,更是一个结论。这结论说的就是:大凡江河源头,高度大致相近,流程长的水流,都较为平缓;而流程短的水流,势必湍急。须知,这是380多年前的徐公凭一己之力、数次历险后得出的论断,能不让人钦佩?而如今,水利专家则告诉我们,徐公的这一论断比欧洲人早100多年,由此奠定了水力利用的基础理论。
再看当下社会中,爱探险的驴友也不少,他们时常深入各种险峻之地或无人区探游,其勇气、精神都值得点赞。不过,去也去了,一阵欢呼过后,却难见有价值的发现或论断一类的文字出来,委实令人感到有些可惜。
不一般的“配角”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间(1368-1441),入宫为宦官。永乐三年(1405)六月,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永乐五年(1407),二下西洋。宣德五年(1430)与郑和同为正使,人称王三保;同年六月,再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七下西洋,不料就在这一次,郑和途中病逝于印度古里。当时,王景弘临危受命,继续率队,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归返。
宣德九年(1434),王景弘奉命独立率队,第八次下西洋,历经艰险,再次胜利返回南京。一般史书记载,王景弘参加了第一、二、三、四、七次下西洋,但第八次出使回国,功劳却很少被提及。或只是淡淡写道:王景弘“无役不予”。
实际上,王景弘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作为郑和船队的航海技术总监,以及第八次独立率队出洋,王景弘本应随郑和之后,彪炳历史,名声大赫。然几百年来却鲜为人知。为什么?许多学者分析过,这和封建王朝之后的对外政策改变有关系,但主要原因是被郑和的光环罩盖了。郑和名气太大了,副手只能“埋没其中”。难怪史书多只提及郑和“七下西洋”,以致不少人甚至不知道还有“八下西洋”的事情。好在王景弘在晚年也把航海经验整理成书,如《洋更》《赴西洋水程》等,均对后人产生过很大影响。
想来,历史上的人物,从来就有“主角”与“配角”之分的。只是,今天我们应当认识到,王景弘绝非一般的“配角”。
一石三鸟
水本无色,也无味,但《红楼梦》中贾宝玉有两句诗“绕堤柳借三蒿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不但写出水的颜色,还写出水的香味。这般好句,自然有赖作者的才气灵气,不过他不凭空捏造,也不无中生有,而是巧妙地借物移景、不露痕迹地写出了春水的颜色和味道,并借此抒发愉悦的心情,可谓一石三鸟,浑然天成。
另一种到此一游
最近读到一位考古工作者写的文章,文中说,他痛心地看到有一些景点,不惜重金请人为之写赋作文,以增风雅。他读了,实际上不少人也读了,却发现那所谓的“赋”“文”,多是华丽而空洞的文字而已。这位考古学者忍不住动气地说:“窃以为它们并不比那些lsquo;到此一游rsquo;式的题记高明多少——两者相比,一个是身临其境了,一个可能还没有;但却一样的缺少真实感触,一样的只为刻铭而刻铭,或为作文而作文。
这种情况,在景区周围发生的还少吗?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