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
诗书画相得益彰
解放那年,王琛辍学已三载。他只苦读十多天,便以优异成绩被莆田一中录取。莆一中的美术教师黄筱泉把学校美术室交给他使用,这是伯乐对这位小画童的慷慨优待。几年间,王琛画遍了他接触到的所有石膏模型,还经常外出写生,造型能力大大提高。从初二起,他就在《福建日报》《渔盐民报》《福建青年》等报刊上发表漫画、宣传画、连环画,后起而秀出了美名。
在中学里,王琛最擅长的是美术,成绩最好的是数理化,后来却考上了北京大学中文系。然而,其画画的突出才能依旧在大学期间延续。他曾任北大美术社社长,常到中央美术学院参观,与美院同学交上朋友。京城内有美展必去看,大大拓展了他的艺术眼界。北大图书馆藏书丰富,他精读了许多画论,博览了许多珍贵画册,临摹了许多古今中外名画,如徐悲鸿、任伯年、列维坦、门采尔等人的作品。学中文,旁涉美术,使他文学艺术修养渐趋深厚。学校组织下乡下矿劳动,他随身带着速写本,走到哪里就画到哪里。看他斯斯文文,却好运动,尤其爱登山越野。过去他多作人物画,这时他对山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北方苍凉的大地、险峻的山峰、富丽的宫殿、寂静的村庄,那种在南方很难感受到的燕赵悲歌式的风土人情,陶冶了王琛。有时,他会面对一棵千年古树、一条荒芜的古道失声痛哭。他说:“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会使我神经颤抖,同时产生创作的冲动。”他和北大画友们常横卧在圆明园的草地上,仰观云卷云舒,谛听历史倾诉。他曾经在香山静静地坐了一天,看枫林如丹,寂寞飘落,也曾单身在古长城畔写生,听到过饿狼嚎叫,遭受过霹雷恐吓,但他坚持摹写山水,乐此不疲。
王琛画了几百幅燕山、长城的速写和水彩画,还绘就一本《京华风物》的小幅中国画。他在画中追求自然之美,以江南文人的笔触,去表现北国风光,受到许多名家的赞赏。1994年,王琛应邀赴马来西亚参加修复柔佛古庙,绘制壁画;1997年,王琛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大楼设计绘画《贞观之治》大型屏风,荣获鲁班奖;2000年,他设计的沉香木雕《灵山法会》,荣获全国工艺大赛金奖。
应该说王琛学字的起步比学画晚。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记者,从许多“直从书法演画法”、“未曾学画先攻书”的画家经验谈中,领悟了书法的重要性。故而,他利用工暇练字,跟学画一样,他硬是用自学苦学的精神步入了书法殿堂,从而臻至诗书画相得益彰的境界。
找到了真正自我
王琛虽然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就,但是他却说:“只有退休后,在书画之中,才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是啊,有了属于自己的充裕时间,乐山乐水的秉性与情思便可以尽付书画之中。脚力有多健,攀登的山峰就有多高;胸襟有多宽,书画的格局就有多广。
十年前,他的主要精力放在书画上,把过去多年的文化修养当做土壤来培植书画之花。犹如当年苦读的学生,他每日早起临池奋笔不辍,还时而出游,远近不拘。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几乎都游览过。在他的画作中,有黄山云海、华山峭壁、泰山旭日、武夷奇峰、庐山飞瀑等等,真是胸藏丘壑万千,笔现世情百态。王琛近年深研禅学,常画佛陀。嵩山少林寺内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就是王琛设计由他学生塑造的。他的书画作品还传至日本、美国、东南亚和港澳台,为当地政要巨商所收藏。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说:“一个画家的成就不在于他画得多而在于他画得好,作品的价值不在于售价高低而在于表现深浅。”
想起五年前第一次走近王琛,看他挥毫,时而点划凝重,锋藏字中,力透纸背;时而飘忽自如,龙飞凤舞。他认为,书法既是凝神之法,又是散心之法,先蓄气于胸臆,后纵情挥毫,通过有所为之径抵达不可知之境。潇洒的文人气质,使其书法笔意随心运转,神思融字里行间,提供了玩味无穷的高雅享受。
诗书画之外,王琛对莆仙方言的研究也下了一番大功夫,达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令人钦佩。为了推广莆仙方言,他撰写并出版了《小五哥的故事》,在贴近 民间的通俗文化上作出了特殊贡献。这是值得一提的,也源自于他对家乡的深沉之爱。
即将结束采访时,我说:“古人云,大凡名家,必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你已具备这lsquo;二万rsquo;了。”他连忙说:“不敢不敢,古人亦云,四十不言勇,小老已是耄耋之人,何敢作此奢望。天若有情,我愿作路旁一株老菊,在秋风中挥手摇曳,慰藉世上行色匆匆的路人。”
虽然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王琛不再年轻如昔,但却显现出了一派邃然成熟的灿烂。笔者由衷膜拜艺术,向多才多艺的王琛先生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