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少敏
至清初,园头出现了一名武举人——龚大受。他有一把出征青铜大刀,净重一百来斤,久藏在紫气轩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其被人以烂铜废铁处置之。还有呢,清道光至光绪五十多年间,园头龚氏祖孙兄弟叔侄一门出了“四贡元”,即龚紫山、龚愧仁、龚紫峰、龚辉光四位举人。其中最突出的是龚紫山,《莆田县志》记载了他的《濑溪口占》一诗:西风飒飒冷吹衣,帽影鞭丝过客稀。溪水秋来流欲断,山林霜后叶争飞。寒泉古墓长松老,细雨高田晚稻肥。满路山光看不厌,马蹄催送夕阳归。此诗描写龚紫山从京都骑骏马经濑溪口返乡,路见三紫山与木兰溪风光,借澎湃心潮直抒胸臆。韵律中规、对仗工整、意象鲜明,窃以为是园头历史名人中写得最具文气品位的一首诗。
民国早年,龚家后裔剑青,“五四”运动前,赴京攻读政法专科学校(今北京政法大学),庚申年(1920)参加文官考试合格,在大总统黎元洪麾下,被委为外交部主事。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其为朝鲜领事馆领事。适逢其父龚寿岩六十寿辰,黎元洪总统授予“礼门义重”和“好善乐施”两幅丝绸褒题。然而不幸的是,龚家新屋于1943年农历六月初八失火,熊熊烈火延续三昼夜,这两幅褒题焉能保存。1923年6月,黎元洪总统下野,故此剑青未能入京就职,不久被莆田县府委为参议员,并任一届国民政府华亭区区分部书记。卸任后,从事律师调解纠纷。由于他在莆田享有崇高声望,是年他出面申请,把原“云庄书院”私塾扩建为莆田县立园头小学。该校由初级小学到完全小学,由园头附中到园头侨办初级中学,再到今日的城厢区园头学校,其校史长达94年,为莆仙两地造就了成千上万的才俊。
故乡的人们重视教育,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困难,都要想方设法送子女进校求知。近百年来,培养出数千名大学生,尔后成为教授、科学家、作家、编辑、工程师、特级教师,以及新一代的院士、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有100余人。其中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资深作家、马来西亚华文作协主席云里风,有上海知名作家、资深编辑记者曾元沧,有本村脚踏实地、笔耕不辍的作家龚玉瑞,有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龚旗煌,有台北市莆仙同乡会理事长龚以敏,有高拓讯达(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人、国家特聘专家曾朝煌,等等。他们的生平业绩已列入国内外名人录。有感于故乡绿树成荫、文人荟萃、专家云集,曾元沧先生于园头学校70周年校庆前夕在上海著文,给园头冠以“文化绿洲”的称谓。
1994年金秋时节,福建省文联主席许怀中教授参加园头中学“云里风奖学金”颁奖会时,目睹如诗如画的绿洲,回榕后在《木兰溪怀里的绿洲》一文中写道:“这绿洲,不仅是因为地处溪心,绿树成荫的大自然绿洲,而且含有lsquo;文化之意rsquo;的绿洲。一个小村竟能培养出如此之多的出众人才,且璀璨夺目,确是太阳底下一块引人注目的绿洲。”
被莆田知识界尊为“一代宗师”的宋元模先生,在园头学校校庆70周年庆典上,即席赋诗曰:“兰溪一绿洲,大名扬千秋。一门四贡元,文风古来优。当代尤称盛,接踵不曾休。高知五十二,人人创一流。学士几百人,个个香老九。”老先生激动之余,翘起大拇指说,此地称“莆田文化第一村”,受之无愧。
这个岛村,居住着800多户人家,旅居东南亚的侨胞达3000多人,相当于本村人数,而且他们身处异域也秉持了重视教育的好家风,优秀文化人才辈出。园头既是文化村,又是莆田市著名的侨乡。脚踩故乡的土地,我边走边想,园头承载的古今变迁史,是物质、经济的,也是精神、文化的。园头村的历史,与其称为人类自然繁衍史,毋宁称为文化教育发展史。而这部诞生于劳动号子声中的蔚然壮观的文化教育史,是世代的旷日累积,是智慧不断叠加使然,绝非一蹴而就的结果。不错,园头跟时尚还有一段距离,但这厚重的文化底蕴无疑是一种推不掉的骄傲!
值得一书的是,天赋过人的后起之秀、毕业于中国美院的陈彧君,他的画作极具个性,普获同行认可和社会关注。其兄陈彧凡亦是优秀画家,同出中国美院。一门双画杰,势头正劲,前程无量,为园头续写着文化传奇。
在宣传园头文化村方面,老校长龚玉瑞做了不少有益的事。多年来,他除了从现成资料中“淘金”,还深入实地调查,把研究成果形成文字提交媒体发表。他笑言,守土有责。现如今,园头村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村庄规划示范村、莆田市幸福家园试点村,有8座古厝被市政府作为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录加以保护。我想,或许只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风景才会更加完美地融为一体,才会让文化传奇更好地栖息其间,从而焕发出勾人心魄的辉光。
采风团主力成员、老领导许培元多次要求去我家看看,我却顾左右而言他,我不想让他看到人去楼空的寂寥景象,更不想在他面前流露出感伤。每次回家我都仿佛看到:爷爷、奶奶、母亲,他们从清晨的阳光照着露水打湿的村道上,荷锄挑担走向远处的田野。他们的脸庞黝黑而憔悴,却荡漾着淳朴的笑容;他们忙于生计,箩筐里没有挑着几个字,却不忘叮嘱我“天不负人,勤善为本。读书明理,不要掉队”。我明白,他们说的“队”,就是园头村富有传奇色彩的文化“大部队”。在我心中,这场景已然定格为一幅启人心智的画卷。
守护乡愁,就是要把回忆与牵挂的情愫转换为感恩与回报,就是要留住故乡悠远而鲜活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身居城市,在现代建筑构建的压抑与烦躁的空间里,我试图推开狭窄的窗户,望向浩瀚星空,在房间的灯光下书写心中的文字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