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hellip;hellip;”
祠堂,又称宗庙、祖祠、祖厝、宗祠。古代又称“家庙”,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古老建筑,它是供设祖先神主牌位和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继承传统、团结家族的一个重要场所,而且还是家族议事、组织开展活动的地方,更是宣传姓氏文化的重要场所。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叫“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祠堂建筑主体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既集历史、地理、人物等要素,又融合艺术、建筑、工艺于一身。祠堂大都注入了地方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与古塔、古桥、古庙宇等交相辉映而成莆阳大地一大独特的人文景观。祠堂在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一向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
祠堂也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来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人的千秋功过,于祠堂家谱中可见一斑;华夏祖先、历史传承,从祠堂的谱序流传中可知。
很多祠堂里,“族规”“家训”堂堂正正地上了墙,多有劝诫,为后人遵循。祠堂里一个个斗大字:敦、笃、雍、崇、务、孝、伦、淳、睦、思、德、忠、本、善、义等, 比如“敦”是“厚道,勉力而为”的意思、“笃”的意思是“深厚、诚恳、忠实”。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莆田姓氏祠堂都把本族的族规祖训中的“敦宗睦族,邻里团结”作为传统美德加以传承。诸如莆田李氏的先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着一种特有的精神风貌:勤劳勇敢、开拓创业的精神;重教兴学、家贫子读书的风尚;忠孝廉节、泽惠于民的品格;乐善好施、为民造福的传统等等。
莆田市涵江区洋尾村为唐代李氏入闽的一大定居区,李富集爱国、爱乡、孝道优秀品质于一身,故被称为“千载奇绝”人物。在洋尾村中,古民居、古祠很多,有李富祠、李氏大宗祠、州牧祠、祁阳祠四座古祠堂。其中李富祠位于东墩自然村,又称李制干祠,原为李富故居,后改为祠堂。其始建于南宋,明重建,清朝以来经过多次重修,尚存明代建筑风格,占地面积380平方米,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祠堂正厅有李富着官服的坐像,墙上悬挂有反映李富生平事迹的图画,以及李纲、文天祥、郑岳等人为李富祠题的词。祠堂中存放着宋代进士王进之书写的“种德传心”匾额,李氏人祖祖辈辈积养的开拓、坚忍、善良、自信,都凝聚在这四个字里。洋尾李氏自宋至清有进士98名、举人62名、职官216名,其中有宋代李富(殿前统制司干办)、李振(出使高丽副使)、李廷耀(广东惠州佥判)、明代李元镇(广东按察司佥事)、李廷梧(大理寺左寺丞)、清代李殿臣(海坛总兵)、李光文(直隶州司马)等名人。九百多年来,李富后裔播迁福建、广东、海南、浙江、江西、四川和江苏等省份,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商界巨子李嘉诚、李文正,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李川、李祖可等均是李富裔孙,虽时代不同、事业各异,但李富爱国爱乡、努力拼搏、乐善好施、崇尚教育的优良品格,在后人身上得到了生动的呈现。目睹祠貌,解读题赞,更是肃敬,李富是值得莆田人世世追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