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这是一个曾经遭受天灾重创、涅槃重生的家族,这是一个历经百年奋斗、具有厚重文化积淀的家族,这是一个根植莆阳大地、枝展五洲四海、励志发展的家族。在风雨磨砺中,在事业打拼中,造就出一种良好的家风,滋润养育着代代子孙。
父辈绝地闯关
清朝末期,国力衰落,外族入侵,任人宰割。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泥潭,各种瘟疫趁虚袭来。福建莆田曾屡遭鼠疫重创,1902年的一轮鼠疫,猛袭莆田江口邦尾村,众多村民身罹重症,命赴九泉。村里有个乐善好施、医德高尚的村医,每日从早到晚出门治病救人。不幸的是,他和家人也先后染上鼠疫病毒。更为不幸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两个女儿,接连在这场瘟疫毒浪猛袭下遇难身亡,唯独留下三个命大的年幼儿子,13岁的长子吴仁元、10岁的次子吴仁民和1岁的小儿子吴仁发。生命孤舟,载着三个无依无靠的孤儿,在人生苦海中茫然漂流,让人悲痛,让人揪心不已。
满村遭重创,家家传哭声。土地荒芜,民不聊生,摆在三兄弟面前最大的难关是生存问题。遇此家庭变故,哥哥吴仁元一下子成熟了许多。自古长兄为父,他拿定主意,再难,也要带着两个弟弟一道闯过难关。他东奔波西联系,终于找到一条绝境逢生路。弟弟吴仁民进入教会办的莆田善育堂(孤儿院),小弟吴仁发寄养一户人家,吴仁元自己则被一位美国牧师留下,作牧师孩子的陪读。至此,他们总算有了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安排。
善育堂里的生活是艰苦的,老师给他们上的第一节课就是:爱心与艰苦。善育堂经费有限,每一个孤儿都要半工半读过日子。吴仁民做工、干农活、肩挑等,吴仁发四岁时也进善育堂,开始学纺纱,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强度也越大。工读的生活又苦又累,日子过得紧巴巴,冬冷少衣,病来缺药,不时断炊,饥寒常有,都让吴仁民、吴仁发兄弟挺过去了。三兄弟相依为命,共度难关。
艰难困苦的环境,磨炼了吴家三兄弟。仁元、仁民、仁发均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表现先后于1903年秋季、1904年春季、1913年春季进入教会办的莆田私立哲理中学(1907年前称兴郡培元中西学堂),小弟吴仁发后来转学到教会办的福州私立英华中学。两所学校都有半工半读的学习机制,使得三个孤儿可以在这里坚持学业,既学到传统的中华文化,又学到西方文化。吴仁元、吴仁民均获得了教会奖学金出国留学,哥哥吴仁元去菲律宾,弟弟吴仁民去美国。几年以后,小弟吴仁发在从业后的两位兄长的资助下,在奖学金、半工半读的支撑下,也顺利地完成在美国的学业。兄弟三人格外珍惜绝地闯出的求生之路、求学之路,从而加倍努力书写自己坎坷而又精彩的人生篇章。
吴仁元(1889-1980),字德斋,1912年从莆田哲理中学毕业,工作几年后获教会奖学金留学菲律宾,回国后从事企业和慈善事业工作。1936年前后,在涵江创建莆田第一个制冰厂,为水产品提供冰冻、冷藏条件,催生冰淇淋等新科技产品在莆田首次制造。1938年,他冒险组织建筑莆田哲理中学蒲星堂(大礼堂)的施工,直至1939年竣工。后任莆田善育堂副院长等慈善执事,始终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工作。
吴仁民(1892-1975),字子荣,教授、大学校长。1911年从莆田哲理中学毕业,获教会奖学金留学美国。1912年1月至1916年6月就读于美国甘撒省西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读美国麻省波士顿大学理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成为莆田第一个获得硕士学位的读书人。1919年10月至1929年7月任莆田哲理中学物理教员、监院、训育主任、代行校长等职。1929年8月至1934年7月任莆田华星女子中学校长。1923年1月创建莆田第一个电力公司(一称电灯公司),任经理,开启莆田电力照明的历史。1943年8月,冒着抗日战争烽火,远赴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和北平铁路管理学院战时联办的贵州分校,任物理学教授。1947年7月任台湾省立成功大学教授、共同科主任,1948年2月至1968年7月任成功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期间,他于1965年参与创办台湾正修科技大学,任校长,1975年病故于校长任上。他对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对莆田的现代工业做出历史性开拓。吴仁民的妻子林美仙,华南女子学院毕业,莆田咸益女子中学(莆田第九中学前身)董事长、莆田滋益妇女学堂校长。
吴仁发(1901-1987),字骏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省政协常委。他坚持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全过程,中学先后就读于莆田哲理中学和福州英华中学,1922年留学美国,立志献身工业救国,除了完成电气工程学位所需学分功课外,还多修机械工程各学科课程,以后又自学化工专业课程,极力造就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技术人才。1930年毕业于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获学士学位。从此以吴骏侯为正式名字步入社会,进入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公司)工作,1931年回国,曾在莆田哲理中学任教。1934年进入由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正在创建的南京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后改称宁厂)工作。该厂是中国最早的化工基地之一,是当时国内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的生产基地。著名科学家、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任厂长兼总工程师(1945年接任公司总经理),运用先进的“侯氏制碱法”生产,使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侯德榜的精心培育下,吴骏侯迅速成为技术骨干。1948年至1950年,侯德榜派他到美国考察进修,1950年回国,回到铔厂(已改称宁厂),成为主要技术骨干,深受侯德榜所倚重,曾任公司电机处处长、水电处处长。他亲自制定计划,培训出大批优秀技术人员。1953年,他随侯德榜奉调进京,先后进入政务院(国务院)重工业部、化工部化工设计院、化工部等部门,负责大连碱厂、四川化工厂等重点项目的电器工程设计,是全国化工系统重点建设项目审批人之一。南京永利公司四川厂(四川化工机械厂前身)电厂投产调试期间,他亲临现场组织指挥,蹲守三天三夜,每天只吃一份饭,直至成功发电。1964年,他奉命筹建福建省化工局,任省化工设计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是福建省化工工业的开拓者,当选为福建省政协第三届常委、第四届特邀代表。
从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孤儿,到有机会读书,有机会出国留学,到报效祖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这三兄弟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绝地闯关的奋斗,描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