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雨
吴仁民的长子吴纬亚,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参加上海进步学生运动,1947年赴台湾支援光复后的岛上建设,在高雄铁路局工作,任副站长。
吴仁民的次子吴良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43年7月莆田哲理中学高中毕业,1948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考入南京首都电厂(后改称南京电厂)。解放南京时,他响应党的号召坚守值班岗位,保障正常供电,迎接解放军进城。1949年底进入辽宁省鞍山钢铁公司工作,在1952年鞍钢小型厂开展机械化运动中,他发明制造自动抽钢机,加快出钢速度,使抽钢工人离开高温作业,提高加热炉抽钢效率20%。曾任鞍山钢铁公司小型轧钢厂副厂长,担任多届鞍山市人大代表、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政协委员,先后被评为鞍山市劳动模范、特等劳动模范。1975年5月至1979年11月,由冶金部选调参加“武钢1700mm轧机工程”(周总理生前审批的国外引进国家重点项目)专家组工作。1979年11月抽调到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莆田市开发湄洲湾协会北京委员会理事。
吴仁民的女儿吴琼琲,福建医学院肄业。
吴仁民的女儿吴琼霞(瑕),莆田咸益中学高中毕业,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国家经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经委侨联常委。
吴仁民的小女儿姚静珊(吴琼玶),高级工程师、厦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1954年莆田二中高中毕业,1958年北京石油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兰州石油研究所(后改组成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1959年至1963年,协助所领导组织协调几项重要国防研究项目,成果显著。1963年被提拔为研究所业务科科长,兼任甘肃省化学化工学会秘书等职。多次获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化学物理研究所授予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73年调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教研室副主任,分管科研。组织参与乙苯脱氢制苯乙烯研究,获得上海市化工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福建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参与筹建校分析测试中心,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曾赴美国、英国做短期进修,后被评为厦门市“三八”红旗手。
吴仁发(骏侯)的儿子吴杰,高级工程师、党支部书记、市人大代表。1951年考进天津大学机械系,任班长、系学生会主席,1955年毕业后分配铁道部齐齐哈尔车辆厂,为首任新建铁路起重机设计组组长,优质完成系列产品设计、技术设备改革,顺利投产。1979年调进广州铁路局系统工作,曾任广州铁路分局物资设备科科长、党支部书记、分局咨询组组长、分局工业普查办主任等职,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在属局韶关工厂工作时当选韶关市人大代表。
家风的形成与传承
大灾大难后的吴氏家族,峰回路转,经过百年奋斗与积淀、传承与发展,繁衍成一个多达60多人的大家族,成为一个人口兴旺发达、文化光彩夺目、事业超群出众的望族。这个家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家风殊为可贵,其子孙后代珍惜之、传承之、弘扬之,映射出中华民族对自身文明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其子孙后代尤其注重传承四大良好家风。
形成与传承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家风。家庭变故、战争威胁、兴国重任等等,无不是摆在第一代第二代族人面前的困难大山,他们却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吃苦耐劳,攻坚克难,渡过一个个难关,从而缔造了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的家风,成为后代战胜困难的强大驱动力。几代人,分出众多的家庭,分布在祖国的北京、上海、厦门、台湾、香港等地,还有许多人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定居。每到一处,都遇到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工作上的艰巨任务,人人不畏艰难困苦,积极打拼,努力进取,闯出一方立足之地,做出一番喜人事业。
形成与传承以远大的目标引领求知的家风。吴氏家族的族群文化知识的高度和广度令人羡慕与赞叹。而风光炫丽的深处,隐含的是族人们引领求知的远大目标和艰辛顽强的跋涉。哪怕遇上多大的困境,前辈后辈都一脉相承地克服困难,抓住机遇求学。几代人中,大多数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大学,接受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其中10多位获博士学位,10多位获硕士学位。李秉亚、胡益芬夫妇育4女,3个博士生,1个硕士生。其他家庭受高校各类教育的普及率也都很高。
形成与传承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社会的家风。纵观吴氏家族的第一代第二代族人,其就业平台,往往处于初创时期,但他们总能胸怀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以科学加拼搏的精神兢兢业业工作,克服重重难关,创造出开拓性的卓著的业绩回报社会。这一优良家风,对子孙后代同样起到深远的影响,得到可喜的传承,大家个个奋发进取,事业有成,尽心竭力,乐于奉献。
形成与传承以仁爱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风。吴氏三兄弟及其第二代,都受到家庭和学校基督教“博爱”的较深影响,但他们又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深受中华民族传统的“仁爱”与“善”的熏陶。两种爱在他们头脑中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爱的家风。遭遇家庭变故而成为孤儿的三兄弟无疑是这一家风的缔造者,儿时他们相依为命,共渡难关;就业后大哥吴仁元、二哥吴仁民资助小弟吴仁发出国留学,吴仁发就业后反过来资助多子女的两兄长;台湾成功大学、台湾正修科技大学知情人称赞吴仁民生前是慈祥的长者;南京永利化工公司宁厂公私合营后,首任厂长的冯柏华赞扬吴仁发(骏侯)说:“你像我们共产党员一样关心工人,等等感人事迹,在爱的家风形成过程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记。”可喜的是,这一爱的家风,一代代得到不间断地传承。爱的主题在一代代族人言谈、文章和行为举止中得到鲜明的体现。笔者从多方面了解到,第二代人相互之间的关爱与帮助,尤其是对后辈的关爱与帮助,事迹屡现,殊为感人,以实际行动把爱的真谛传给后代,恰如第三代人赞叹吴琼珠具有“大慈大悲大爱之心”。第四代人,时年16岁的中学生张荔洋牢记姥姥吴琼霞对她爱的传播:“我从小受的教育是爱的信仰和追求,爱无处不在。”在她眼里,“姥姥的爱,充满她的家,以及周边的所有人”。“那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每个人都不厚此薄彼的爱”。
经过前辈开创,后辈传承,这个家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风,又以其生动的故事、鲜明的特色,激励着后人奋进的步伐,滋润养育着一代代吴家子孙。这正是这个家族文化积淀厚重、发展活力持久的根基。这个家族家风的形成与传承,真实生动地折射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形成与积淀、传承与弘扬的光芒。
在与这个家族的中青年后人接触中笔者真切感受到,他们都熟悉前辈创建家风、延续家风的动人故事,自己也都能自觉传承践行良好家风。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书信来往、电话交流、网络博文、族群微信等传统加现代的传播手段,让体现良好家风的故事代代相传,让良好家风的阳光洒遍后人心田。
笔者发现,这是一个健康长寿的家族,在第一代第二代中,90岁以上的有6位,其中健在的5位,80岁以上有10多位,大部分人都还健在。第三代多处在70多岁、60多岁、50多岁年龄段,也都以健康的身心状态稳步增龄。他们以坚韧的意志战胜困难、以远大的目标引领求知、以突出的业绩回报社会、以仁爱的心地友善待人的家风,净化升华了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保持着平和淡定、荣辱不惊的情绪,从而衍生出一条健康长寿的绿色通道。
2017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