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银华
悠扬的钟声伴随着晨练的步伐,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夏的一天。那天是农历六月十九日,寺庙里人来人往,经声佛号唤醒了芸芸众生。有一群上了年纪的信众围在一起,正在谈论莆阳寺庙“四宝”的话题。有的说是广化寺的石经幢,有的说是龙华寺的双塔,有的说是龟山寺的六眼神龟hellip;hellip;有一位戴着老花镜、留着白胡子的老者却说出了一句莆田俗语:“梅寺晨钟,文峰宫筵,凌云殿花斗,善庆堂罄。”他还引经据典、慷慨陈词,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让我一直不能忘怀,总想探其究竟。
梅寺晨钟卜阴晴
“何处钟声出晓烟,梅寺别有上方天。”以钟著称的梅峰寺位于荔城梅峰,创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宋时峰上遍植梅树,花木葱郁,素有“梅开雪里,峰涌城中”之美景。北宋崇宁二年(1103),宋徽宗御书赐匾“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更名为“梅峰光孝寺”。
闻名遐迩的梅峰寺宋代大铜钟,据志书载:“宋绍兴二年(1132)三铸方成,音响未圆。”后于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由名匠蔡通铸成。
相传,宋僧惠泽在大钟铸成后,为了试听其音量,曾交待小和尚道:“待我东行一百里后,你方可敲钟。”但小和尚心急想试钟,只等了半日,就敲起钟来,这时老僧才行五十里,到江口桥附近的福清翁山麓下,其地遂名“钟前村”。“上方脉脉送钟鸣,唤醒人间第一声hellip;hellip;七百年来传逸韵,悠悠远播锦江城。”因此钟声只传到江口未达百里。晨曦熹微,钟声乍起,悠扬悦耳。浑厚的梅寺晨钟不但音有抑扬,传闻数十里,且能卜阴晴,“遇晴则吰,雨天则挫”。有诗云:“步上梅峰晓日晴,钟声闻入抑扬声。审音能卜阴阳事,三铸逢仙始告成。”
清光绪十三年(1887),官军驻寺时,钟楼失火,烧为平地,原铜钟再也不见了。现存的铜钟为清光绪年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的。钟高1.64米,外径1.04米,唇厚0.05米,重约1500公斤,钟上铸有《大悲咒》和《钟咒》全文,共543字,其铸造质量上乘。虽不如古钟神奇,但也悦耳动听,发音宏亮而低沉。每当晨曦初露,浑厚的钟声从梅峰寺频频传出,“音流四野迥,响入五更清。”悠悠钟声唤醒了这座千年古城,既使人赏心悦耳,也催人披衣奋起。“上界涌天花重现莆阳名刹,元丰开佛国长闻梅寺晨钟。”梅寺晨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被称为莆阳寺庙“四宝”之首当之无愧。
文峰宫筵桌播美名
文峰宫坐落在莆田城内凤山(现文献路与大路交汇路口),因面对凤凰山文峰岭,故名文峰宫。隋唐时建有佛刹叫敬善院,唐代后期改名为万安水陆院,朝廷赐匾“祝圣都道场”(即凤山寺)。后来地方官府为了方便每月农历初一、十五祀祭妈祖,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在原万安水陆院山门地方建造了一座妈祖庙,把玉湖渡(即阔囗)白湖庙的妈祖神像迁来奉祀,庙中迄今还保存两尊南宋木雕妈祖神像。后来庙前跨街建拜亭,官祭只能在街上行礼。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兴化府知府宫兆麟把庙后凤山寺的地,用来扩建为妈祖殿,三间,二进,中隔天井,临街为山门。后于正殿之右加建一座三代祠,1940年又在三代祠右侧建升天楼。由于文峰宫是官府祭祀妈祖的宫庙,所以人们称文峰宫为湄洲妈祖行宫。
祭祀妈祖是妈祖信俗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特别是元宵节和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文峰宫的筵桌更是闻名遐迩。供品有五牲、五汤、十锦。五牲,即全猪、全羊、鸡、鹅、海味。五汤,是用桂圆干、芡实、莲子、红枣、柿饼等五种果实做成汤点。十锦,是用白豆着色,排出十种花样及文字,分别放在十个小碗内,是干品。此外还有烧金、“表礼”。除了这些外还有用面粉制作的“水族朝圣”36盘,其中有鱼、虾、蟹、蚌等36种象征水族和其他神兽的供品。每个供品都是一件艺术品,水族神兽栩栩如生,人物形象惟妙惟肖,观赏价值极高。文峰宫作为官府祭祀妈祖的行宫,每逢节日庆典,筵桌规模之大,供品品种之多,艺术品位之高,不仅吸引了国内的信众和游客接踵而来,还吸引了众多海外信众和游客,他们观后都为之赞叹不已。文峰宫供品筵桌作为妈祖信俗的主要内容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