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莆田城(下)
【发布日期:2017-05-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林春荣

宋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陈文龙开兴化府,击败元兵于囊山下。十二月,元兵陷兴化军城,陈文龙被执,解送福州,次年解至杭州,绝食死。
宋景炎二年(1277)十月,元兵又攻陷兴安州,陈瓒被执、不屈,被车裂死。元兵屠城三个时辰,死三万余人,城中“血流有声”。
久久不敢掩卷,纸上的文字依旧血雨腥风,穿越了七百多年的时空,弥漫在我的心中,弥漫在整座广阔的莆田城。仿佛还有几声呻吟、几声呐喊,仍在古谯楼上深沉地起伏,让初春的风,骤然有了丝丝的寒意,直袭我的心底,冰冷了所有的感觉。陈文龙、陈瓒那坚贞不渝的表情,依稀在我的梦里梦外穿行,穿行在莆田每一个历史的关口,穿行在莆田每一寸顽强的土地,穿行在莆田城每一页惊天动地的春秋。
莆田又在一个庞大的王朝前,哑口无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莆田在史书上只字不提,仿佛失陷于某一个时间断口。当一缕新的封建王朝明媚的阳光在这里开启时,莆田城就开始用万千的豪情来叙述关于城垣、街巷、城门、水关等崭新的内容。历史虽淹没无尽的往事、无穷的记忆,但此时的莆田城拥有一段异常详细的史料记载。
明洪武十二年(1379),为防倭又筑新城垣,由西绕乌石山腰东经前埭、后埭与旧城接会,周一十一里二千八百三十丈,基宽一丈六尺,墙高一丈八尺,垛高六尺,共高二丈四尺,垛二千九百六十二,警铺四十九个,敌楼二十七个。设四个城门,其上都建门楼,设东、西水关。东(水关头)通舟楫进城,西(雷山口)以石为栏,仅容水入。
坚固的城池,周全的军事设施,仍挡不住倭寇的入侵、占领、屠杀、掠夺。公元1563年的春节,因倭寇的暴行,直接改变了莆田人的春节习俗,改变了莆田人集体的生命记忆。初二不串门、初三开店门、初四过大年、元宵驱鬼邪,莆田人用一连串新鲜的生活方式,阐释生命的意义,来铭记教训、纪念祖先,来重新点燃对生活的激情。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府易道谭在城西北筑墙,高七尺,北门至水关筑土墙四百五十丈,西水关至西门筑石墙六百三十四丈五尺,增设楼台六座。
明万历九年(1581),知府陆通霄拓建城西北垣,将乌石山围入,长八十五丈五尺,高二丈,宽一丈,并建敌楼一个,警铺二个,方门二个,垛一百八十二个。
倭贼谋反被平叛之后,莆田人在很短的时间内修补城墙,疏通沟河,重整城垛、警铺,重新用一座新城开始城里人的工作和生活,开始每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开始每一个城里人的人生梦想。
不幸的是,公元1644年之后,兴化府城又经历了数次的轮回——占领与失陷。以朱继祚为代表的前明王朝官僚,率领一群天不怕地不怕的莆田人,同清王朝官兵进行殊死搏斗。几经易手的兴化府城,在炮火之中一定是伤痕累累,一定是城破人亡,一定是残垣断壁。殊不知,这座矗立在天地之间的性格之城,再也没有多少文字来记录对它的修建、保护或重建。时间仿佛在瞬间断层,在长达三百七十五年的时间之河里,我仍寻不到片断的文字,来记录莆田城些许的故事。
我悲欢交集的莆田城,断断续续的文字只记录古城的历史,而更多记忆已渗透进莆田城的每一个角落,还有更多的精神已越过城墙,在莆仙大地上气吞山河地呼唤,呼唤着全体莆田人的民族性格。

兴化府城自公元983年建筑之后,几经战争洗劫与毁灭,又以莆仙人的血肉之躯开始重建,开始又一次走向繁华。莆仙人和兴化府城骨肉相依,生死与共,在中华大地上展现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展示一座城市的人文之美、精神之美、性格之美。莆田人永不屈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在不同时期呈现着独具一格的心灵之魅。
在风雨飘摇的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心怀家国的民主壮士,从莆田城某一条狭窄的小巷,走出莆田城,走上中国政治舞台。百年时间虽遮住了无数的面孔,但辛亥年的枪声仍让我们那么熟悉。认识这些来自莆田的老乡,杨持平、林师肇等莆仙籍人士,他们的身份虽然不同,但同样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他们从不同的人生道路,走上辛亥革命的征途,成为那个时代的莆田英雄。
1913年,一座具有九百三十年历史的兴化府,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悄然无声地隐没在时间的深处。一座存在了九百三十年的城市,瞬间又变成了一座县城,城墙、古谯楼、水关、衙门、县巷、大路、九头十八巷,依旧遍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居民们所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依然鲜活在每一个早晨、每一个黄昏,甚至每一个夜晚。从那个时候起,城市的概念远离了我们的历史记忆,我们将以莆田县城的名义,重新为生活布置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莆田人从这个时候出发,重温城市的旧梦,重拾城市的梦想。
当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覆盖中国时,铁肩担道义的莆田人,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北伐战争。数十个莆仙学子投笔从戎,走上反抗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道路。恪守着“天下为公”的民国精神,正直、率真的莆田学子们听从时代的召唤,前赴后继,为理想、为民主,写下了莆田人又一种的壮志凌云。
而当日寇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山河时,血液里汹涌着国仇家恨的莆田人,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走上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战争洪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温彦斌、王屏南等一大批热血青年,直接走上抗日战场,以血肉之躯捍卫民族的尊严,以宝贵的生命证明不可凌辱的民族大义。在共赴国难的历史舞台,莆田人从不缺席,不同的职业以各自的方式,完成了保国卫家的责任,书写了一页又一页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
民国28年(1939),莆田古城墙被拆,那些古老的城门、城墙、水关、垛口全都消失在这个时候。期间,莆田人以自己的方式,坚守着祖国的河山,坚守着永不屈服的民族气节。
千年的文化积淀,千年的城市进程。莆田人从不放弃对一座城市的美好梦想,仍以其顽强、刚正、智慧、勤奋的地域性格,以天下为己任,怀抱着安身立命的家国情怀,以各自的才华和成就,为莆田正名,为一座城市的历史续写不灭的传奇。莆田城消失了,但莆田人仍然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奉献着青春、才华和生命,千方百计去寻找城市的梦想。
1913年兴化府城终结之后,莆田人从西式教育中充分吮吸科学、民主的文化素养,展示了莆田人“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好学进取的精神。这块学风浓厚的土地上,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如余文光、林兰英、黄维垣、闵桂荣、林华宝等,这些在科学天空上灿若星辰的姓名,写着莆田的籍贯和乡音。
古老的兴化府城,一直流淌着异常丰盈的文化河流,在这条漫长的河流上,每一个朝代都伫立着几个伟岸的人物。这条河流并没有因为兴化府城的消失而断流,依旧澎湃着闪亮的浪花。这里人文绵延、诗文不绝,吹过莆田城的风,依旧是文化的风。
消失了的兴化府城,从未消去莆田人的城市梦想,莆田人从精神、文化、历史渊源上,继续在寻找一个时间的窗口,重新找回失去的城市记忆。
我的莆田城,我的心灵原乡,我在城内的一条小巷、一间古旧的老屋里,又一次为你写下属于你的祝福。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