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蒯岭古道
【发布日期:2017-06-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卢瑞棣

蒯岭,位于涵江区梧塘镇沁后村尖山寨,它发轫于沁后村,止于白沙镇东泉村,全长约20华里,约三分之二的路程在沁后村的山地上,约三分之一在西天尾镇的林山村和白沙镇东泉村山地上。
莆仙方言“蒯”与“魁”音同,故蒯岭也叫魁岭。至于为何叫蒯岭,大概是山岭上长着一种又长又韧的藤蔓,其茎可用来编织的缘故。
梧塘镇沁后村的边缘,大尖山的山麓,有一座小小的自然村——山边,蒯岭即由此发端。蒯岭是一条用石块铺成的小道,这些石块都是就地取材。第一块石板安放的地方,有一棵巨大的“高冬”树,树龄约在二百年之上,前几年遭到雷击,拦腰折断,现在只剩下一段约二米长的树桩。通常走蒯岭的人,都由这里进山。由山边而上约半里的石磴道,是闻名四方的“百廿级”。山边的西边,也有一个蒯岭的入口处,即“相公埔”或“相公坡”,这里的人文景观和地理景观更为丰富。沁后小学原址就坐落在相公坡。沁后小学创办于1910年,历史悠久,培养了不少人才。上世纪三十年代,沁后小学原址成为党的地下交通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曾在这里活动过,莆仙地区的革命老前辈王于洁、张兆汉、黄国璋、苏华等,都在这里居留过。
相公坡还有两个古老的水陂,一个是相公坡陂,清代后期建,陂长40米,高0.9米,灌溉沁后村一千多亩农田。相公坡陂的下方,还有一个大埔庙陂,陂长20米,可通西天尾镇的三山村和渭阳村。相公坡陂和大埔庙陂分别又叫林泉一坝和林泉二坝,连同下游的三坝、四坝,它们的命名,都与林泉院——南少林寺有关,可以以水利的角度,证明南少林寺的存在。
从相公坡往上登,不多时就来到外度渠道,与“百廿级”会合,大涧溪横在面前。溪里曾设有石碇,供行人通行。1958年冬天,沁后水库在大涧溪上兴建,石碇全部淹进水库,成了水下文物。由这里向西还分出另一条小道,可达“砻钩弯”,“砻钩弯”又叫“老鼠弄”,是一条极为弯曲的小道,可通到南少林寺。沿外度渠道向西走,可抵达“紫霄怪石”景区。过了水库的大坝,沿蒯岭继续向前走,可见到山道旁有一座继善寺。据考证,它是南少林寺的前哨寺,据说有地道通往南少林寺,但至今也没发现通往南少林寺的洞口。
蒯岭有处“下窟田”,曾经栽有三棵榕树,所以又叫“三棵榕树”。还有一处是“上窟田”,有四棵榕树,故叫它“四棵榕树”。上下窟田都有大片梯田,往日里种花生、地瓜,甚至水稻,现在已是果园,大多种枇杷。走蒯岭的人,都会把这两处当作中转站,在这里休憩,然后继续前行。而今这些榕树都被人盗卖了。
过了上窟田,就来到“大弯”。蒯岭在这里平直向里伸展80米,然后向右上坡,因此处有一个20deg;或30deg;的夹角,所以称为“大弯”。由大弯向上攀登,就来到大帝庙。大帝庙是行人的补给站,行色匆匆的山客常常由于肩挑的重量超重,扁担半路折断,前无村、后无店,只好闪进庙里,扯一根椽条捆在扁担上,才能继续前行。大帝庙也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了。
大帝庙以上是林山村地界。走过一段平直的山道,就来到“风炉嘴”。“风炉嘴”也叫“烘炉嘴”。由“烘炉嘴”起到东泉这一段的山道,属于白沙镇。
“石梯”是蒯岭的终点,是白沙镇东泉村的一座小自然村。石梯村居后山的蒯岭,沿陡峭的山坡而建,恰似石梯,故村名“石梯”。这一段石板路,又被挑客叫“火笼岭”,因为再冷的天气,挑担爬岭,都会流出满身汗。昔日的石梯,被人叫做“红壁土坑”,全是一片红土坡。
东泉有一所列宁小学。1928年8月,革命前辈王纪修奉命回乡创办闽中第一所红色学校——东渡列宁小学,为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列宁小学的学员还出现了一门四烈士的动人佳话。陈天章、王于洁、吴梦泽、徐清霖、邹鲁渔等一批县委领导人都曾在这里活动过。1930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子恢来这里。邓子恢同志还和王纪修同志结下革命情谊, 解放后还有书信往来。东渡列宁小学被称为“闽中红色革命摇篮”,2011年11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有个名叫卢友仕的人,他是梧塘镇西庄村人,少时家贫,邻里带他去苏州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离店独自在街上摆摊设点,经营小本桂圆杂货生意,后来又租用史家店面,开设鸿兴桂圆商店。由于经营有道,生意兴旺,一跃成为当地之大商号。他每年运至苏州的兴化桂圆达数千担,当时交通不便,兴化桂圆多以挑运为主,为了方便挑夫的挑运,他倡起筹资,从沁后山边村开路铺上石磴、石板,形成现在的蒯岭,又从石梯铺至永泰县大樟溪。每隔5华里,就建一座避雨亭,又叫五里亭,或者称半路亭,为肩挑群众歇息之所。桂圆干由肩挑到大樟溪,再水运到福州,然后海运至苏州。另外他又铺一条江口至闽侯祥谦的石板道。
蒯岭古道历史悠久。西汉时,余善据越王山而自重,朱买臣的征剿大军曾经从蒯岭过去。清初火烧南少林寺,清兵就是从蒯岭悄悄掩杀过去。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公路的开通,已经少有山客走蒯岭了。上世纪80年代后,沁后村开办了两家鞋业公司,村民们纷纷进厂。柴草烧饭成了历史,村民不再上山割山草,蒯岭已少有人来问津了。经过近30年的封闭,蒯岭已长满茅草,无法通过。昔日的喧闹消逝,蒯岭也隐没于树木野草之中,许多年轻人已不知蒯岭为何物了,蒯岭成了一条消逝的古道。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