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古代的姓氏和名字
【发布日期:2017-07-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

□刘绍义

我们现在说的姓、氏就是姓,名字就是姓名,“以姓氏笔画为序”一语更是耳熟能详。但在古代,姓、氏以及名和字是各不相同的,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概念,表达着不同的意思。
姓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而氏产生的略晚,到父系氏族社会才开始出现。氏是从原来的“姓”部落中分离出来的若干小部落,为了便于管理,又突出自己的特异性,他们就给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氏真正盛行起来是在周代,由于周朝初年大规模地分封诸侯,这些分封的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分封的国名为氏。这些受封的诸侯国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受封的卿大夫的后人又以他们受封地的名称作为氏,这就是后来“氏”越来越多、远远超过“姓”的真正原因。
当然,“氏”不是随便乱称的,只有那些贵族才有“氏”,普通老百姓以及贫贱者是只有名没有“氏”的,不像我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地区,将没有名字的或者有名字但大家都不知道的农村妇女统称为“某某氏”。不过,现在想想,当时将其丈夫的姓和她自己的姓后面再缀一个“氏”字,用得还是非常确切的,因为到汉代,“姓”和“氏”就已经不分,混为 一谈,统称为“姓”了。如今我们考证的某姓和某姓原是一家,就是这个道理,先前的姓是“姓”,后来的“姓”其实就是古代的“氏”。
有姓了还要有个名字,以别于他人。在古代,名和字,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的“名”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名,也就是孩童时代用的名字,又称乳名、奶名、幼名或小字。我国从上古时代就开始取小名了,由于小名的称呼多用于家族内部,所以起名时不是太讲究,多以动物或者物件之名起名,如周公之子名“禽”、孔子之子名“鲤”、春秋时魏公子名“虮虱”、汉代司马相如名“犬子”,还有孔子小名“丘”、王献之小名“官奴”、陶渊明小名“溪狗”、谢灵运小名“客儿”、王安石小名“獾郎”等。就是古代帝王的小名,起得也是十分粗俗,不太典雅,不太讲究,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等。
至于名字的“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学名了。《礼记·檀弓》上说:“幼名,冠字。”就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要有一个小名或乳名,等长到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再起个名,这个名就是“字”,也叫“表字”。这就表示这个人“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复称其名,故冠而加字”了。
“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古人给孩子起“名”时很随便,但取“字”时,就非常讲究了。婴儿出生时,父母和长辈显然无法断定其将来的德行如何,所以给孩子起名时都是选意思比较宽泛的字,等到孩子长大,特别是到了弱冠之年,其个性禀赋甚至缺点都暴露无遗,这个时候,长辈为其取的“字”,就有了表扬、劝诱、敦促之意。当然“字”和“名”也不是截然分开、毫不相干的,它们之间或相补、或相承、或相反、或相近,《白虎通义》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盖名之与字相比附故。”如杜甫字子美,甫,本来就是对男子的美称;还有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唐寅字伯虎等等。
当然,“名”、“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讲究的,“名”是长辈或尊者称呼晚辈或卑者的,平辈之间虽然小时候也互相称“名”,但一旦有了“字”,平辈之间就多以“字”相称了,晚辈对长辈就更不能直呼其“名”了。对其本人来说,“字”虽然也是自己的,但那是为外人称呼自己准备的,自己是不能以“字”自称的。如刘备、关羽、张飞都可以称诸葛亮为“孔明”,但诸葛亮本人却只能自称“亮”,而不能自称“孔明”。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