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小“一带一路”之谜
【发布日期:2017-07-12】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施金冷

小时候,常听家乡的老人讲,他们年轻时,是挑龙眼干到上海、江苏、浙江甚至香港等地去卖。这句话一直困扰着我几十年。我常在心里想,旧社会,没有汽车,没有火车,路途又是那么遥远,别说挑着担子,就是走路,都会筋疲力尽的。最近,我亲身到实地考察和体验,终于揭开了莆田小“一带一路”之谜。
原来说是挑龙眼干到外地去卖,其实,只“挑”那么一段路,主要还是靠水上运输。就拿我家乡西天尾镇来说,渭阳村义兴黄氏有座百间大厝,就是由明末黄宗成第七世孙黄裕昆主造的。黄裕昆当时就是靠经营龙眼干、蔗糖(当地人称“红板糖”)起家的,他请挑夫将龙眼干、蔗糖“挑”到江浙一带销售,回来时,又带一些绫罗绸缎等物品贩卖,这一来一往,逐步发展成为富甲一方的巨商。清道光年间,黄氏家族投巨资兴建了这座面积为4700平方米的豪宅。又如民国时期,西天尾镇后埔村林氏大厝的林舜富兄弟,也是靠贩卖龙眼干发家致富的。林舜富13岁就跟哥哥林舜荣、林舜华到上海店铺当学徒,后来赚了许多钱,5个兄弟便合伙在上海开办“达春”“永和”等商号。他们将家乡土特产龙眼干,聘用挑夫“挑”到上海销售,生意兴隆并逐渐发达,富甲一方。有了钱后,5个兄弟就合计建造豪宅。于是从1938年开始投入巨资建设,耗时10年才告竣,现存有11厢52间房。据说,当年镶嵌在梁、柱与木雕上的黄金就达14斤。工程耗费之大、工期之长、做工之精,由此可见一斑。还有在清代,有个名叫卢友仕的人,是梧塘镇西庄村人,少时家贫,邻里带他去苏州杂货店当学徒,满师后离店独自在街上摆摊设点,经营龙眼干等杂货生意,后来又租用史家店面,开设“鸿兴龙眼”商店。由于经营有道,生意兴旺,一跃成为当地之大商号。
这么多莆田人在沪、苏、浙一带经营龙眼干生意,那么,成千上万担的龙眼干又是如何“挑”到外地去卖的呢?
原来,在梧塘镇沁后村尖山寨的西侧有一条蒯岭古道,其在当时是一条商贾古道。据西庄村一位卢姓老人说,当时在苏州做龙眼干生意的祖先卢友仕,为了方便挑夫的挑运,他积极倡起筹资,从沁后山边村开路铺上石磴、石板,形成了现在的蒯岭,又从石梯铺至永泰县大樟溪。每隔5华里,就建一座避雨亭,又叫“五里亭”,或者称“半路亭”,为肩挑群众歇息之所。龙眼干先是肩挑到大樟溪,再水运到福州,然后海运至沪、苏、浙等地港口、码头。我想挑龙眼干到香港去销售应该也是通过水运的吧。
挑、运龙眼干到外地去卖,足见家乡人的勤劳、聪慧和能干。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