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预报:
解放前涵江手工艺及小贩的职业讯号
【发布日期:2012-10-30】 【来源:本站】 【阅读:次】

涵江解放前,由于城乡交通不便,多半农村没有商店和手工艺修理业。那些经营手工工艺和小贩生意的,挑担下乡挨村串户进行营业活动。因农村住户分散,肩挑小贩又不定期入村,他们就视不同专业用不同讯号来招徕顾客。群众听到这种特殊讯号,就会与之进行交易。现将几种手工工艺及肩挑小贩的职业讯号简述如下。
磨镜担摇打铜片串 磨镜担是经营磨镜生意的。在没有玻璃镜之前,是用铜磨成的镜,叫铜镜。铜镜用久了,会氧化发暗,须再磨亮。磨镜匠所挑的磨镜担子,便叫磨镜担。后来,玻璃镜替代铜镜,就改为修理锁匙、小铜器、修补眼镜、铝锅及磨刀等工艺。但习惯上仍叫磨镜担。他们用木料制成有抽屉和柜子的工作担,一头放着修理用的剪刀、钢锯、凿子、锉子等工具,上面是操作台,一头放着烘炉、木炭。并以大约2x4公分的薄铜片六七块用绳子连成一串,边挑担走路边前后摇动铜片,发出有节奏的“锵锵锵hellip;hellip;”声。群众听到这种声音,就知道是磨镜担来了。这是一种为群众服务的简便形式,生意很好。
阉猪匠吹小管笛 阉猪匠为养猪户把小公猪的睾丸和小母猪的卵巢割除,使其只长膘而不发情,养成大肥猪供应市场。阉猪匠自带“手术刀”、药品及木棍一根、绳子一条,为阉猪之用。同时手持一枝小管笛,边走边吹。这种管笛只能吹出三四个音符,单调而反复,但音色独特清脆,最能吸引养猪户。
货郎担手摇“泼浪鼓” 货郎担(俗叫“花担”,是经营各色针、线、胭脂、花粉的妇女用品及小孩玩具的小商贩。他们一手扶住挑担的扁担,一手执着一枝有柄的、左右系上小珠的小鼓(俗叫“泼浪鼓”),反复摇动,鼓面发出“泼浪”、“泼浪”的声音,召唤妇女和小孩们前来买东西。它最受农村妇女和小孩的欢迎,生意十分红火。
补锅匠敲打小铜锣 在农村,当远处传来“哐,哐哐”的小铜锣声,儿童必大喊“补鼎补面盆的来了!”当地(也有外地人)的补锅匠,肩挑一担装有小风箱、木炭等修理工具的箩筐,担头挂着一面小铜锣,边穿街、走巷,边敲打铜锣,边呼喊“补鼎补面盆!”以招来顾客。农家对破旧的小家具,有修修补补再用的俭朴之风,这种送上门的经济服务,大受其欢迎。
算命先生敲牛角 过去算命先生(俗叫“看命生”)经常入村为人家“看命”。他们大都是盲人,一手持着一根长竹竿(俗叫“引路龙”)在前面探乡,一手拿着牛角和小棍子在自己耳朵旁边敲打,发出“笃、笃、笃”的声音,人们就知道“看命生”来了,请他看命,以卜吉凶。这是一种迷信活动。至于“看命生”为什么以敲打牛角为职业讯号,至今尚未见诸资料可考。
打“糖枯”者以槌打凿 “糖枯”换头发。过去农村儿童都知道。“糖枯”香、甜且脆,儿童爱吃。打“糖枯”的以“糖枯”来换头发,有利可图。打“糖枯”的肩挑萝子,内放用红糖加工成的整块硬“糖枯”,用凿“糖枯”的工具:一把小槌子,一块铁刀片互相敲打,发出独特的声音,以招引儿童。儿童收集头发,换得“糖枯”,是无本的,打“糖枯”的以廉价的“糖枯”换来头发,转卖出去,从中获利,是本小利大的生意。故此双方都满意。
扁食、车丸担的“条羹”敲碗 解放前,涵江镇内及乡下流动的肩挑扁食担和车丸担等都很好。农村是在下午三点以后,供农民干活中作点心。市镇是夜间多,大都是夜间十点以后一直到天亮都有,供干夜工的人或一些赌钱的作宵夜点心。他们彻夜流动街巷,为了让屋里的人知道小吃担来了,就一手扶着肩上的扁担,一手巧妙、熟练的用“条羹”(汤匙)敲着碗,发出悦耳的“铃、铃、铃hellip;hellip;”的声音,以招徕顾客。这些流动小吃担的小吃,经济可口。车丸五分钱可买;扁食一碗一角钱,扁食汤米粉一碗也不过二角钱。群众称赞:好吃、方便又便宜。
此外,还有“抽山楂”的“凿凿”声(有点赌博性质)hellip;hellip;东华村的“菜丸赐粉”担等等,则没有它的专业讯号,只用口喊呼“菜丸赐粉!”街头巷尾叫卖“碗糕”声,也不绝于耳hellip;hellip; (郑景樵)

分享至: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