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鉴先生(1913-1995),我国著名剧作家,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南溪村人。生前是国家一级编剧、福建省艺术研究所副所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顾问,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莆田市剧协名誉主席。他一生著作等身,起先从事小说、散文、评论、杂文的写作,中年以后致力于戏剧创作。先后有六十八部剧作、三十多篇剧论传世。中国戏剧出版社等出版了《陈仁鉴戏曲选》《陈仁鉴评传》《陈仁鉴戏剧精品选》。
阅历丰富人生特殊
陈仁鉴先生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原本专攻山水国画),这一切为他后来的戏剧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陈仁鉴先生早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之下,追求民主、科学,接受世界文艺新思潮,使他对传统文化有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反思。他曾在民国基层任过职,后因看不惯民国政府的腐败,参加中共地下游击工作,遭到国民党的追捕。建国之后,政治地位始终未获承认,后又不断遭遇构陷,成为了“有历史问题”的人。因此在几十年不间断的政治运动中,陈仁鉴先生历尽坎坷,受尽磨难,这也使他对变幻的人生和炎凉的世态有了真切的感受。
鲤声辉煌功勋最著
陈仁鉴先生是仙游县鲤声剧团的创始人之一。1954年夏天,陈仁鉴先生与陈啸高合作整理《琴挑》一剧,参加福建省第二届戏曲会演获得大奖,同年又赴华东地区参加调演并获奖,选入《华东戏曲剧本选》。这是古老的莆仙戏首次与专家学者和上海观众见面,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倍受赞赏。1955年,陈仁鉴先生被调进了仙游县编剧小组集中精力搞剧本创作。他夜以继日刻苦写作。他编的戏,演到哪里,红到哪里,上座率极高。1956年,他写的现代剧《大牛与小牛》、《三家林》在福建省现代剧会演中获大奖,夺双魁。1957年,他整理改编的《团圆之后》(一名《父子恨》)和《新春大吉》被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莆仙戏首次引起了全国剧坛的注目。1959年,《团圆之后》作为进京献礼剧目,誉满京华。途经上海公演时,出现了满城争说《团圆之后》的盛况,《文汇报》全文刊登了该剧;在京演出期间,哲学界、史学界、文学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们盛赞它“列入世界悲剧之林毫无愧色”。鲤声剧团载誉归来时,先后到济南、南京、苏州、杭州、南昌、长沙、武汉、九江等地演出,受到隆重接待,到处佳评如潮。这次席卷半个中国的演出,使莆仙戏真正“雷响天下知”。1960年根据周恩来总理指示,鲤声剧团赴长春拍摄《团圆之后》舞台艺术片。
剧坛巨擘誉满神州
此后,陈仁鉴先生又相继写出了《春草闯堂》、《嵩口司》等名剧。1979年,《春草闯堂》参加国庆三十周年晋京献礼,再次饮誉九州戏苑,从全国四百多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创作与演出一等奖(仅两名一等奖)。专家拾风兴奋撰文:“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抬轿”一场戏的表演,更是博得了高度的评价,许多表演团体都上门拜师学艺;全国各地有六百多个剧团上演该剧;香港凤凰电影制片厂将其改编拍摄为故事片《假婿乘龙》,广东潮剧院移植后赴泰演出,公主、总理都到场看戏,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评论;香港《大成》月刊载了剧本;台湾首批开放大陆的五个剧目,其中就有《春草闯堂》;香港昭英社在国际青年节上演的《春草闯堂》剧,被列为精彩节目之一。1998年,鲤声剧团赴台湾演出《团圆之后》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誉。
鞠躬尽瘁光照曲苑
陈仁鉴先生为戏曲的现代化和大众化倾注了毕生精力,他不但对莆仙戏走向全国有特殊的贡献,而且其作品在全国剧坛也享有崇高地位。他对传统剧目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注入强烈的当代意识,以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雅与俗的完美结合,震撼我国剧坛,风靡港台及东南亚,到处常演常新,保持永久的艺术魅力。他的《团圆之后》和《春草闯堂》分别被选入王季思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悲剧选》、《中国当代喜剧选》。全国入选两部作品的,唯有他一人。《春草闯堂》还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卷。他的作品被列为艺术院校教材。他晚年针对戏曲的殿堂化和贵族化,大力呼吁通俗化和大众化,引起重视和争论,因而更受到普遍尊重和敬仰。上海艺术研究所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高山仰止”。中国协会认为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剧坛的闪光之作”,“对福建乃至全国的剧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剧协副主席郭汉城认为,他的剧作“光照曲苑”,他本人“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陈仁鉴先生用毕生心血创作的戏剧精品,他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风格以及高尚的人品道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与精神财富;他为戏曲事业鞠躬尽瘁的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子笛整理)(莆仙戏迷协会供稿)